误解

第一次读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大概是在初中,那个时候的我尚且年幼,年少贪玩,还没有在黑夜里清醒过太久。白天忙于应付功课,夜幕降临后便身心俱疲,只想倒头就睡,对黑夜,是无知的。对作者的文字,也仅仅是知道她被蜜蜂蛰了无法安眠,因而开窗望向星空,观察黑暗中的夜晚以此排解肉体之痛而已。

而今又读,却是看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柔情二字了。

她说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

她说黑暗是洁净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

她说黑暗是上帝给我们的梦想的温床,有干干净净的黑暗,才能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

原来在这篇当时以为不咸不淡的文章中,作者暗含了那么深刻的情感。原来,那柔情不是给黑暗的,而是给自己内心留存的梦想的。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句话曾在刷微博的时候见过,也在文艺男女青年朋友圈的配图文案中见到。以前觉得是表达了我的内心,现在看来,还是自己太过浅薄。

从只言片语中得到的慰藉是立不住脚的,很容易自我欺骗。

我曾对书有过深深的误解。

最初对自己读到的文字有着近于偏执的信任,那时候只有文字能够满足我的求知欲,所以对于那些文字,不管是一张旧报纸上的只言片语,还是一本没有封皮的破杂志,我都会如饥似渴的反复阅读,不管自己读到的内容是什么,总觉得文字能够带给自己一种满足。也就是那些零星的文字,编织了我小小的求学之梦。

后来,高考受挫,我对文字失去了所有信仰,认为读书无用。没有了对文字的信仰,我的世界开始崩塌,我的认知开始模糊不清。

大学四年,出国实习,回家工作,结婚生子……十多年里的兜兜转转,我唯一的爱好,还是文字。只是相较于幼时,我对文字仍有信仰,却不再盲目。我热爱读书和写字,却也深知自己浅薄无知。

往后的日子里,祝我重拾幼年读书时如饥似渴的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希望自己在每一个干干净净的黑暗里安眠,每一个黎明都能清清爽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