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所思1.5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的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有所思:孔子的思想中,有关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占据了一大部分,这与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孔子的时代没有我们现代人这么多职业,那个时代要想有所作为就是要从政,孔子作为一个君子,一个士大夫,提出自己的一套治理国家的理念是理所当然。孔子治国的主要方式就是统治者要成为君子,内修“仁”,外以“礼”,只有在上位的人是君子,有了很高的德行,才能要求下面的人服从。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君主首先要做到像君主的样子,然后臣子才做到臣子的样子,先有君君,后有臣臣。

      这句话中有另个关键词,一个是“敬”,另一个是“节”。

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时候首先要做到“敬”,所谓“敬”,就是“敬畏”、“遵循”、“顺应”。敬畏天,遵循道,敬畏知识,顺应人心。很多处在关键位置上的人,担当者国家的重任,行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他对天、道、人却没有敬畏感,没有了敬畏感就会胡作非为,成了被打的“老虎”,最后身陷囹圄。

    把这个“敬”用到育人上,同样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敬”就是作为教育者,要有敬畏之心,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敬畏两点:第一敬畏教育规律,第二敬畏孩子的生命。

    育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工作,因为人的成长本身就是复杂的,多变的,充满了各种互相影响和因素,育人不是生产产品,产品不合格可以回炉,而人的成长不能回炉,不合格的“产品”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就会成为社会中的危险分子。作为肩负育人责任的教育者,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减少甚至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向社会。

  教育是有规律的,其中之一就是人的生命成长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对孩子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一定要遵循孩子生命成长的节奏,不能拔苗组长。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存在的现象不遵循教育规律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那句带有广告意味的名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道让多少家长人心惶惶。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等等,恨不得孩子练就十八班武艺,处处超越别人,这就是不遵循教育规律的表现,就像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个悲剧一样,有一个小学生因为上了很多补习班,没有时间休息,最有累倒了,抢救无效,最后死亡,留给妈妈一句话:“妈妈,我想睡觉”,可悲,可叹,可惜,可怜!

敬畏孩子的生命就是教育者要懂得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但是生命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所以孔子说:“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方向,给孩子提供适合他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可是就我们现在的教育机制来讲,我们没有做到尊重孩子的生命,我们用统一标准来评价孩子的成长,只用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成长,这是不道德的,对学生的生命是一种践踏,很多人才都没埋没在这种模式之下。这种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的教育模式,长远看来贻害无穷。好在,我们已经开始变革,但是我觉得变革的步子还不够大,世界上有那么多比我们先进的国家中的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节”就是“节约”,“节用”,把“节”这个字用到教育上,我是觉得教育者要懂得“节用”,节用自己的精力,节用孩子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育者的专业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教育者的主要精力要用到“传道受业解惑”上,而不是与教育无关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与教育无关的事情上。所以我们要提倡教育家办学,而不是给教育者挂上各种行政头衔,做学问育人的教育家一旦有了行政职务,就没有精力育人了。学问需要自由,而行政需要服从,人不可能鱼和熊掌兼而得之,那是违背人性的,那是不顺天道的,逆天而行,注定没有好下场。

节用孩子的精力其实还是要遵循孩子生命成长的节奏,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实际上都应该以游戏、探索为主,学习书本知识应该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孩子的权利,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怎么玩的更好,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上个小学就把孩子关在教室里,从早关到晚,背背背、写写写。这还不算狠的,还有更狠的,有的教育者留的作业让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在家写到半夜还写不完。网上不止一次的爆出很多孩子为了完成作业,在回家的路上就开始写作业,有的在公交车上写,有的在地铁上写等等,我想问,那些作业写了真的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吗?很多时候想一想,我们成年人打着爱和教育的晃子,不知道戕害过多少孩子的生命潜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论语》,有所思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