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读书会第05期《被讨厌的勇气》共读第3天收获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际第1-4章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假设: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正如你所说的,“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这一前提根本不可能成立。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哲人: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我曾经——直到你这个年纪之前一直苦恼于自己的身高。我心中一直在想:如果我拥有正常的身高,如果再长高20厘米,不,哪怕是再长高10厘米,一切就会不同,就会拥有更愉快的人生。问题不在于有所欠缺。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乍看之下也许会被认为是劣等性。但是,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

    结论: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哲人:在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哲人:那些用语言或态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结的人和声称“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

      问题: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

      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但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等等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

      哲人: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夸耀不幸”

      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通过这种方式,变得比他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生病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失恋难过的时候,在诸如此类情况下,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态度来使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

      青年:也就是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当作武器来使用吗?

      哲人:是的。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痛苦的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德读书会第05期《被讨厌的勇气》共读第3天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