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原作名: Flowers for Algernon

。。ISBN: 9787555913726

。。内容简介。。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引人入胜,高度原创。将长久被人不断阅读。——《图书馆期刊》

文学经典。独一无二的故事题材与文学成就。——《皮奥瑞亚星报》

栩栩如生、充满悬疑又动人的故事。——《纽约时报》

题材尖锐。非常具有原创性。——《出版家周刊》

一部使用具有说服力的假说来探讨情感与道德议题的科幻小说写作范本。——《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作者简介。。

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1927—2014)

出生于纽约,拥有布鲁克林大学心理学学位。1950年代早期进入《漫威科幻故事杂志》(Marvel Science Stories)工作,随后转换跑道,成为时装摄影师与中学教师。后获得布鲁克林大学英美文学学位。

1959年,凯斯在《奇幻与科幻杂志》发表短篇处女作《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并赢得雨果奖,1966年扩展成长篇后荣获该年度星云奖,一举囊括了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两项大奖。这部探讨心智障碍主角查理•高登与白老鼠阿尔吉侬在医疗介入后,身体与心理变化的作品,曾三次被改编为电影。首部改编电影《查理》(Charly)男主角克里夫•罗伯逊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殊荣。日本NHK电视台也在2003年将这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献花给仓鼠》,法国、波兰与英国则先后改编成舞台剧。第二次改编的最新日剧由野岛伸司编剧,于2015年4月播映。2019年,音乐剧中文版在上海首演。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在全球已翻译成三十种以上语言,销量超过600万册。

1988年,布鲁克林大学为凯斯颁发荣誉校友奖章;2000年,美国科幻协会则颁发“终身荣誉作家奖”,以表扬他在科幻小说上的卓越成就。2014年6月15日,凯斯因肺炎并发症在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家中过世。

译者简介

陈澄和

台大历史系毕业,意大利锡耶纳大学文学院研究。大半生在平面媒体打滚,以国际财经新闻为主业。业余译有多种英文、意大利文译著。

丹尼尔•凯斯重要作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年)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年)

《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年)

《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1994年)

《镜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09年)


。。短评。。

#

阿尔吉侬、查理,两个因手术结缘的生命体,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也是给查理的,感谢他们的存在!查理智商提高后发现自己被朋友嘲笑,被当做实验对象而不是人,和很多人无法沟通,无法摆脱“低智能”的那个查理,变得智慧高傲和孤单,曾经作为一个孩子有过父母和妹妹被伤害也被关爱过,……。烟花易冷,但绽放那一刻的光彩依旧如此耀眼,图案虽然褪去,那一刻的美丽还留在无数人的回忆里。查理,加油! PS:我本可以容忍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艾米莉•狄金斯

#

没想到这本书讲的是个悲伤的故事,阅读的过程中一度非常难过。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写《24个比利》的作者,难怪书中总呈现出人格分裂的形象。这种日记形式的科幻还是第一次看,很新颖也很有代入感。 为什么取名叫《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我猜是感谢这只特别的老鼠,让他得以短暂地窥见光明。

#

我在读本书前几章时,对满篇的错别字和错误停顿感到非常不耐烦,认为这种写作模式让我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好;读到中间,阅读体验已经足够我打上4星;读到本书最后几章时,面对逐渐增加的错别字和越来越难理解的错句,我又和查理身边的所有人一样难过得落泪。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精神病人思维广,白痴儿童欢乐多。原以为“无智无识”就可以“顺天之侧”,没想到一次希望,一次回望,换回来的只有至深的无望和至彻的绝望。查理的悲伤在于他最后无法选择悲伤只能选择虚无,读完是书的我们呢?本是微尘中的微尘,唯有虚空中的虚空。

#

手术不会痛。斯特劳斯医生在我睡觉时做的。我不知到他怎么弄的,因为我看不到。而且我的眼睛和头上三天都有崩代。所以我到今天才能写进步报告。受受的护士看到我在写的时后说我的进和报写错了。她还告诉我对的拼音我一定要记得。我对拼音的记意力很差。他们今天把我眼睛上的崩代拿走所以我现在才能写进步报告但我的头上还有崩代。

引自 进步报告─7 .............................016

一个向查理吐槽测验不合理的护士被调走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吐槽美国的实验行为。

通常的教科书里,都在赞扬美国的各种实证研究。以我浅薄了解过的传播学来说,具有学科跨越式发展的论文都是以各种奇怪的实验为基础的。比如麦库姆斯的教堂山研究。

我曾想过,为什么美国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实验,比如那种把几个人关在小屋子里的、给一部分人发糖一部分啥都没有的。一方面我纳闷这些实验从哪里找的那么多人,一方面好奇这些实验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参与这些实验的人真的知道自己在被如何对待吗?

我们国家被赞誉的比较多的是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研究。他的著作《江村经济》就收到若干赞美。这些赞美的来源点就是他扎根于自己从小生活的乡村,与村民们唠嗑,用眼睛观察写出的这本书。我没读过这本书,也不是很了解社会学。这件事我是从王小波的杂文里看到的。巧合的是,他提到这件事也是为了研究方法这一问题。他之所以提到研究方法,是为了李银河的新研究打call。

李银河是我国著名的性别研究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想象做性别研究面临的困难。王小波认为李银河在研究中做的问卷很好。他认为问卷调查有两大难关:一是如何找钱与政府机构的合作(这点不是美国研究者的问题,从各种没意思的研究都能出版就能看出);二是如何让调查对象回答自己的问题。调查对象对研究者的研究没有任何责任。以上这些我要表达的是,做研究者很难,被研究者也很难。

关于他对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吐槽也很有意思。“美国性社会学家采用的那种苦苦逼问的方法,可以叫作拷问社会学。我们讨论过的那种把人打晕,给他装窃听器的方法,又可以叫作刑侦社会学。这样发展下去,社会学就会带上纳粹的气味,它的调查方法,带有希姆莱的味道;它的研究结果,带有戈培尔的味道。”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