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加藤谛三
99个笔记
◆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
>>善意的施虐者也是在释放双重束缚。说着“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实际上在满足着自己的虐待欲望。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实际是在将自己的虐待行为合理化,和“救世主情结”相似。说着“拯救人类”,其实是在把自己的自卑感合理化。
>> 弗瑞达·弗罗姆-瑞茨曼有一句名言:“自我牺牲型的献身精神其实是强烈的依赖症的表现。”看起来是连自我都牺牲了的献身精神,实际上是在支配对方。
◆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 “只要我牺牲自己的话……”说这样话的人,其实是在将周围的人踩在脚下而只想要自己幸福。因为真的想要牺牲自己的人不会说这种话。
但是这里最有问题的是,会说这种话的人,在意识上确实是这么想的。如果被人说“你这种行为太狡猾了”,他是绝对不会承认的。不仅不会承认,还会非常生气。
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承认,他正在用“只要我牺牲自己”这样的话来支配对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也不会承认他是在用这样的方法向对方索求爱和关注。这样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承认“真实的自己”的心声。
他们会依赖和自己有关系且处于相对弱势的人生活下去。这就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生活方式。用自我牺牲的精神去绑架别人,给别人的心中挂上枷锁。然后,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自己反而变成救世主的样子。
◆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
>> 过度干涉,其实是在操控别人。不厌其烦地说“是为你着想”,其实是出于自己的寂寞,想要将自己的寂寞合理化而已。
无意识中在隐藏自己的寂寞,就会变成不厌其烦地对对方说“是为你着想”。这个人的“无意识的必要性”是要治愈自己心中的寂寞。心中有伤的人,就算是寂寞,也绝不会直接说“我很寂寞”。
◆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
>>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也更容易心生憎恨。无意识中被心中的憎恨操控,然后会变得不安。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是因为自己正在受这份不安的折磨。尽管这样,本人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位合格的父母应该做的。
◆ 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
>>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说谎而打孩子,其实并不是在告诉孩子不可以撒谎,而是借着“不许撒谎”这件事在欺负孩子,以此来缓解自己心中的焦虑。因为原因是出自自己的内心,所以无论如何训斥孩子心情都不会变好。
>> 如何区分真正在训斥孩子的人和假装在训斥孩子的人呢?借用卡伦·霍妮的话说就是:“如果她做什么都不会变得高兴,她就在假装训斥孩子。”心中充满憎恨的人,无论做什么也开心不起来。而自我憎恶其实是她训斥孩子的原因。觉得活着这件事没有意思的人,很严厉地斥责孩子的时候,也是对孩子施加情感暴力。
◆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 因为总是被训斥,所以心中有恐惧感,进而无法判断自己喜欢的东西,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目的,同样也不清楚自己讨厌的东西。渐渐的,就会变成对人生绝望的人。这就是总是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 不解决自己心中的问题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在教育孩子之前请先正视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它。
◆ 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
>> 自我厌恶的父母绝对不会表扬孩子。这样的父亲表面上看大义凛然的样子,心理上却是虐待狂。
“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对周围的人提出不着边际的高要求。”当然,这样的人绝不会认为自己是虐待狂。
◆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
>> 在情感暴力下长大的人,常常会在遭受到暴力的时候意识不到自己正在遭受暴力,也会在没有遭到暴力时感到受到了暴力对待。
后者是因为他已经形成了被害妄想症。小时候遭受过情感暴力的人,长大后可能会变成常常怀疑自己正在被暴力对待的人。
和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在一起更大的危害是,你会渐渐失去快乐的能力,渐渐对自由怀有罪恶感。尽管周围没有了束缚你的东西,你心中也不会感到自由。
施虐者以让人痛苦为乐。看着别人痛苦,自己心里会感到被治愈。同理,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的痛苦,正是在响应对方的这种期待,而感到快乐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事情。
>> 只有让对方失去寻找快乐的能力,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才会感到安心。
对寻找快乐这件事抱有罪恶感,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大的悲剧。
◆ 情感威胁
>> “我这么相信你,为什么你不相信我呢?”这是一种感情恐吓。说这种话的人,会以此为武器要求别人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
实施情感威胁的人,会要求别人做出一些特别的事,他们其实是在轻视对方。
>> “你不相信我吗?不相信的话也没有办法。”说这种话的人,实际上是在把别人当成傻子。善良的人如果因此而认真,狡猾的人就会瞧不起他的这种认真。
这样写的时候,有些人会说:“不要把人都想得那么坏。”会说这种话的人其实一直在利用别人。
因为自己从没有真诚地对待过谁,所以也没有被背叛的经验。
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和人正面交往过,所以也没有被人欺骗的经历。如果是一直认真地为别人考虑的人,都会有几次被人欺骗的经历。
骗子们有时候会以弱小为武器,扮演认真生活的人,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好人。
在男女关系中也是这样。
>> “你不相信我吗?”说这种话的人,常常是正在背叛对方。重申一遍,说这种话的人大都是在轻视对方。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你的心理就容易生病。
>> 普通人一般在这种场合会问:“你到底在怀疑什么呢?”而不会说:“你不相信我吗?”骗子们一般才会从情感威胁入手。
◆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 被情感威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的是,会使用情感威胁的人本质上都是坏人。绝对不能信任会对你进行情感威胁的人。如果不小心相信了他们的话,便会被他们拖着坠入地狱。
>> 说好听的话的时候,背后其实藏着丑陋的欲望。习惯性骗人的人嘴上总是说着漂亮的话。为了满足自己肮脏的欲望,说漂亮的话是最有用的办法。
◆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 习惯用情感威胁的人,一旦处于优势地位,态度就会马上转变。
>> 会进行情感威胁的人一定不会留下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而是会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
>> “但是,意识上的争斗变得无法忍耐的时候,这个理由不管是因为争斗太激烈,还是因为结果不满意,最后都会在生理上表现出来。”这正是压力在身体上的表现。我看过很多被欺骗的人最后身心俱疲的样子。我觉得对善良的人使用情感威胁的行为绝对不能被原谅。
◆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
>> 会进行情感威胁的人,一旦处于强势就会开始欺负别人,甚至会做出超出常人理解的冷酷的事情。
>> 会使用情感威胁的人,只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没有自尊心,所以什么都可以做。背叛、欺骗、隐瞒、榨取,什么都可以像没事人一样地做出来。使用情感威胁的人是人品最差的人。黑社会的话就是一副黑社会的面孔,流氓的话就是一张流氓的脸。但是,使用情感威胁的人却戴着一张好人的脸,歌颂爱和正义,却做着强盗做的事。
>> 如果辱骂别人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下一次态度就会180度大转变,像没事人一样,笑着说:“实在是对不起,那个时候真的不是我的本意。”
之前说的话和现在说的话充满矛盾也没关系,完全不会在意。因为别人对他来说只是操控的对象,而不是爱的对象。因为自己是为了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人,所以才会对别人说“你为了钱什么都做得出来吗”这样的话。
◆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
>> 惯用情感威胁的人和歇斯底里的人一样,自己处于强势的话就会把利己主义贯彻到底,是没有眼泪也没有热血的冷酷的利己主义者。自己处于弱势的时候就会使用情感威胁让自己的立场发生变化。
>> 这样的人处于强势的时候和处于弱势的时候完全是两种动物。
自己向别人发出请求的时候可以表现得俯首帖耳,一副善解人意的模样,嘴上总是说着德、善。一旦处于强势,态度马上转变,任何一点小事也不放过,变成彻底的利己主义者。
欺负弱小的时候什么良知也没有。只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这就是惯用情感威胁的人近似变态的利己主义。
对一般人来说的背叛,对他们来说倒像是一种功绩。自己处于弱势时受到别人的帮助可以完全无视,变得恶毒无情。
扮演着好人,使用情感威胁,让对方让步的人,一旦自己从弱势中脱身,态度就会全然改变,不仅不会让步还会得寸进尺地索取。
惯用情感威胁的人是那种可以拿着刀子威胁别人的人,这一点永远不要忘记。只要认为对方比自己软弱,就会威胁对方直到对方一无所有。
>> “施虐者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的破坏欲、支配欲。”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对自己的情感暴力行为完全无意识,表面的行动全是这种无意识的反面形式。也就是说,他会特意表现出和施暴者完全相反的样子,常常把爱、道德之类的词挂在嘴边。
◆ 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
>> 如果让惯用情感威胁的人掌权,他们将是最恶劣、最没有品德的人。
被这样的人欺骗而走上歧途的人反而更有人性。社会地位和人品完全是两码事。
>> 施虐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欲望而认为自己是善人,这样的人是会使用情感威胁的人。
就像惯用情感威胁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虐待行为一样,被威胁的人也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强烈的依赖心理。
◆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
>> 弗洛姆所说的榨取型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榨取型的人也是只想着如何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和这样的人“和睦相处”的意思就等于让你尽情地被他索取。不看对方是谁,只说“和睦相处”这种话,是恶人的天堂。
>> 真正的善意,对不同的人应该也有不同的标准。
◆ 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
>> 总是挂在嘴边的话和实际上在做的事正好相反。“邻里间要和睦相处”这种话应该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的一方所说的话,而不是把牺牲利益强加给别人的一方说的话。
这就是良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难处。因为说的人不同,良识有可能会变成杀人的枪,也有可能变成保护人的枪。在现实社会中,良识本身并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谁在用良识说话,他处于什么立场。
再好的事情,因为说的人不同,也有可能变成坏事。
◆ 为什么会被骗呢?
>> 一般来说,遇到总是把漂亮话挂在嘴边的人,就要多想一想是不是情感威胁。
>> 一般要去想一下为什么这个人总是说这样的漂亮话,这个人的生活和他所说的漂亮话是否相称。
◆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 这样总是说漂亮话的人,会突然间态度180度大转变。
他们态度转变的时候完全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并且很得意于这样的转变,会说类似于“我就是如此会做工作”这种话。态度上的大转变也被他们看作有能力的证据,而在他的同僚中这样的人常常会被看作能干的人。
惯用情感威胁的人不止会做出情感威胁这样的事。也就是说,他们是恶性的人。能够做一件坏事的人,其他的坏事也可能做。
◆ 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
>> 惯用情感威胁的人,内心一定不会尊敬对方。常常被这样的人欺骗的人,心中一定要铭记这一点。
这样的人总是满嘴漂亮话,但是,全都是心口不一的话。因为不尊重对方,所以才能毫不在意地改变态度。如果有一点点关心对方或是尊敬对方,都不可能有这样大的态度转变。但是,等你见到他转变态度的时候,就已经晚了,你已经被骗了。
惯用情感威胁的人会向别人索取善意,但是自己没有一点善意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是要利用情感威胁让自己获益的人。
当对方说“我们好不容易成了朋友”或是“我明明一直那么尊敬你”的时候,认定这个人是“狡猾的人”一定不会有错。因为这样的话都是在使用情感威胁罢了。
>> 心中一定要铭记,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不管是多小的善意,被要求付出善意的时候,对方正在对自己使用情感威胁。
◆ 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
>> “临床实践已证实,敌意和不安有直接关系。”如果只是止于不安的话,那还仅仅是个人问题。但是,当不安演化为敌意时,他就会影响周围的人。和心中怀有不安的人交往会遭遇无情的对待。
>> 心怀不安的人普遍表现为喜欢批评别人。
这种批评有时候很直接,有时候是间接的。直接的谩骂很容易分清,直接的攻击说明这个人是攻击型人格的人。
>> 攻击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满,一种是不安。不满的人的直接性攻击很好判断,不安的人的间接性攻击很难判断。
>> 把嫉妒伪装成正义或爱的时候的攻击更难判断。
一般来说,嫉妒心极强的人都怀有敌意。怀有敌意的嫉妒一般来自于懒惰的人。因为自己不想动,所以嫉妒勤劳者的果实。
◆ 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
>> 会直接欺负弱小的人,又或是会对周围人表示愤怒的人,不会压抑自己的愤怒或敌意。
>> 因为没能在理想的亲子关系中成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对别人释放恶意的人也很多。而能够直接表达敌意的人,虽然听上去有些奇怪,但仍然是有救的人。
◆ 扮演好人的坏处
>> 最容易生病的人是,没有抵御心理不安的能力,却又扮演好人的人。
◆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 简单来说,想要幸福的人生,就需要有能够抵御不安的能力。为此,就需要了解情感暴力的心理,然后持续不断地努力。后悔的时候,只是忍住后悔的情绪的人并不会成长,而将此视为自己成长的机会的人才会成长。
◆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
>> 心理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被吃掉的总是那些抑制型的人。和恶劣的非抑制型的人接触的时候,软弱的抑制型的人最容易受伤害。
非抑制型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有精气神的、明快的、充满能量的人。抑制型的心理健康的人是善解人意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人。
◆ 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 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爱的人,最容易无差别地向所有人索取爱,抑制型的人尤其如此。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
>> 猫和老鼠是天敌。有的猫不喜欢一次性杀死老鼠,而是会以捉弄老鼠为乐趣。人和人之间也存在这种类似的关系。这样的猫和其他猫一般不能愉快地玩耍。同样的,有“向死而生”情结的人也没有亲近的朋友。
>> “幸福的人不追求刺激和兴奋。”问题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赶尽杀绝。伤害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戴着善意的假面,让对方背负上负罪感。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虐待、操纵、设下的圈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认为是成功的好人,受害者却在无意识中被逼得走投无路。
>> 喜欢逗弄闹别扭的孩子、逗弄正在生气的孩子的大人正是在和孩子玩这种“猫鼠游戏”。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 被人认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
>> 被情感暴力深深伤害过的人非常重视身边的人,非常重视身边的人是因为非常重视周围的人如何看待自己。所以,更容易被人愚弄。
对情感暴力无法提出抗议,这件事意义重大。
被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影响的人,会变成无法倾诉的人。
也就是说,受到情感暴力伤害的人会失去自我。被人认可会变得尤为重要。被情感暴力深深伤害过的人对于任何一件小事都变得不会倾诉。一般人看来“说出来不就好了吗”的事情,他们就是说不出来。
因为他从小就被培养成了不会诉说自己的愿望、要求的人。这正是道德绑架、道德束缚的恐怖之处。
因为什么也说不出来,所以心底累积的憎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无意识被憎恨操控着的人,没办法和别人亲近。
◆ 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所说的话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你无法轻易表示愤怒或憎恶。
>> 生存的能量来自于人与人的接触、人与人的交往,因为失去能量而足不出户,就更加断掉了能量的来源。生存的能量来自于人际交往,而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终会失去能量的来源。
◆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
>> 没有什么比情感暴力更影响灵魂的自立了。灵魂如果无法自立,就无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下去。
>> 如果小时候经常受到情感暴力,你的灵魂就很难自立。无论是不是胆小鬼,虚荣心都会特别强,愤怒也会变得特别强烈。但是,不紧紧抓住别人就无法生存,所以愤怒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这样的话,就更加不知道如何是好。随着长大成人,心中的愤怒火焰也会越烧越旺。
外表看起来也许温和谦卑,内心中实际充满愤怒。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同时还被悲伤的大雨所覆盖。
◆ 纠缠不休的伤害,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 没有自我的人,会把别人卷入进来解决自己的内心问题。
◆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 另外一种把别人卷入进来解决自己内心问题的人,就是那种爱以恩人自居的人。
>> 人在没有付出努力的时候,更容易以恩人自居。以恩人自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
◆ 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
>> 过度的盛情大多是在强行灌输爱。
>> 为了得到感谢而做的事,只会让对方感觉不愉快。
◆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
>> 喜欢让别人感恩的人,实际上什么也没有为对方做。只是用让对方感恩的办法束缚对方。
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在榨取对方。喜欢以恩人自居的人最讨厌的就是别人向他兜售恩德。
◆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
>> 喜欢拨弄是非的人,常常是自己让对方陷入不安,然后对对方说“我来保护你”的人,是那种和某个人说其他人的坏话,让这个人和其他人之间生出嫌隙,然后对这个人说“我永远站在你这边”的人。
◆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
>> 没有反抗期的孩子,没有信赖感。
>> 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吵闹的人,一般都不是在为对方着想,而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吵闹。也就是说,想用“这样会着大火的”这种话去威胁对方。
一般会威胁别人的人都喜欢华丽的东西,支配欲强,而且很狡猾。所以,一点点小事也要让对方觉得是天大的事。
>> 在社会上,总会遇到一些并不想遇到的人,要读一些并不想读的书,做一些并不想做的事情。
就算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想读的书,心理健康的人也能以学习的心态面对,去思考从中能学到什么。他们有一种从自然中、从动物身上也去发掘、学习的态度。而心理有问题的人首先会抱有批判的态度,以此来保护自己。
◆ 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是有很多怪癖的人。
有怪癖是指防御心强、不坦率的人。
要小心这样的人。虽然他们看上去很和气,但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稍不小心就会踩到地雷。对这样的人,不能说的话有很多,因为他们充满敌意。
>> 表面上声张的事情和心里想的事情正好相反。心中隐藏着敌意的人,常常以爱或正义的名义,行伤害之实,以此来消解自己心中的恨意。但是,被他伤害的人总有一天会受不了,心理错乱。这就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情感暴力的受害者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精神暴力的加害者其实应该直面自己心中的问题,然后努力解决它。然而,却试图用伤害别人的方式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
◆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 非抑制型人的神经过敏表现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抑制型人的神经过敏,表现为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像这两种人这么极端。
◆ 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
>>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的身边会不知不觉聚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 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
>> 之前也提到,在传播学中有两种语言形式,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当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矛盾的时候,真相往往隐藏在非语言信息之中。语言是一种表达手段,同时也会变成一种隐藏自己真实意图的手段。
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矛盾,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的阴影,会让小孩迷惑。当他分不清现实世界的真相的时候,就会渐渐陷入一个人的世界。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中一定充满矛盾。心理健康的人会对此有所感应。比如,会自然地觉得“这个人很讨厌,难以相处”。
然而,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感觉不出这种矛盾,会对言语信息深信不疑。
◆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
>> 如果是双方的共同努力,促成“和睦相处”的话,就没有问题。如果只是单方面地说“和睦相处”,那这个人必定是榨取方,是利用人的一方。
◆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
>> 如果对方能承认你的独特之处,百合的话就是百合,蒲公英的话就是蒲公英,那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睦相处。如果你是百合,而对方强制你做蒲公英,“和睦相处”就是不可能的事。
>> 帮助别人完成愿望才是真的善意。但是性质恶劣的人,只在和别人建立关系中表示出善意。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在应该自我反思的时候却会攻击对方,在需要表示感谢的时候怀有敌意。在应该觉得“是我的错”的时候,认为“不是我的错”。
>> 道德标准应该是在和对方的交往中慢慢去实践而产生的结果。这应该是所有道德标准的大前提。
◆ 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
>>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和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关系中最恐怖的是什么?
一旦被认为“这个人很好骗”,就很难转换这个印象,就会一直被别人轻视和欺骗。
人一旦被轻视,就算性格改变了,也很难改变别人的印象。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要被轻视是非常重要的事。
>> 越是顺从,就越容易被骗。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往往都很顺从
◆ 除了伤害,就不会与人相处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一旦认为对方是“会听从自己支配的人”,这种想法就不会改变。更可怕的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在心理上十分需要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如果对方逃走了,他就会感到无法生活,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放手。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除了伤害对方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与对方相处。而且,内心还觉得自己是深爱对方的。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独的自我陶醉者”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心中总是怀有无名的愤怒,而这种愤怒只能通过伤害对方来发泄。他们最害怕的是对方逃离自己,因为自己心底对孤独永远有着无限的恐惧。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自我陶醉型的人,自我陶醉的结果就是孤独。所以,他们强烈需要对方的爱,这种需要一般人可能无法想象。
对对方的刁难,其实也是要求爱的一种形式。这种要求的背后是对爱的渴求。
◆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
>> 不会反抗的人,没有自己的喜恶。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才是我自己”,没有为自己活过。如果真心想要那块蛋糕,就会去争取,但是“认真却软弱的人”一次也没有“我想要这个”的时候。
>> 这样的人,在人前的样子和“真实的自己”判若两人。比起自己真正的需要,他们总是会优先面子上的事情。太希望被人认可,以至于演绎出另一个自己。
这张给人看的面具戴得久了,就会弄不清真正的自己的脸和面具的区别。这样的话,再努力也很难幸福。好像是在活着,可是好像又没在活着。
◆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
>> 美国的心理学家大卫·西伯里曾说过:“治疗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给自身设定的否定性暗示。”
>> 你需要意识到,只有和狡猾的人、榨取型人对抗、战斗,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 人因为战斗而改变
>> 西伯里说:“健康状态不好,常常是意识中的否定形象所带来的结果。”
◆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
>> 总是认为自己必须要顺从的人,在和榨取型人对峙的时候,会感到强烈的罪恶感,但其实是在强迫自己回避恐惧。
>> 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没有任何原因,然后消除它。战斗正是最好的机会。和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对抗,是和过去的自己告别的机会。
◆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
>> 恐惧感中最成问题的是神经性恐惧。
>> 西伯里说:“对恐惧最初的反应是愤怒。” “面对威胁,能够站起来与之斗争的能量也来源于愤怒。”
◆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
>>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都对自身有很大的误解。
首先,说说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第一,他们误把自己的执着当作爱。
第二,他们误以为自己如果没有展示力量,就没办法保护自己,身边的人就不会重视自己。
>> 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并没有为了自我实现而活着,所以会渴望力量。人只要自己幸福,就能带给周围的人幸福。“只要你幸福”,这种话是不符合逻辑的。只有让自己幸福,才有能力给对方幸福。
本来会说“只要你幸福”这种话的人,就不是会站在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的人。他们不会去考虑,对方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对自己非常执着的人。他们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变得幸福的能力。这样不幸福的人成为施虐者,就会用别人的不幸来治愈自己。只要自己是不幸福的,就不可能带给别人幸福。不幸的人,还有可能变成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第三个重大的误会是,自己必须要变成别人口中理想的人。
但是,自己心里却明白,自己无法变成所谓的理想的人。为此,他会把这种“理想”强制灌输给比自己弱的人,以此来解决自己心中的问题。这种人口中的教育、鼓励、训练,其实都是在掩饰他们自身的绝望的借口。
◆ 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
>> 情感暴力加害者和情感暴力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执着心理的人和有着强烈依赖心理的人之间的扭曲的关系,是心理有问题的双方的自相残杀。
>>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如何要先离开对方,断绝往来。自己正在受到伤害的事情可能无法被社会所理解,但是你要深信这件事,趁早逃离。
◆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要回归到正常的心理世界中该怎么做呢?
>> 首先,你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回顾自己成为今天这样忍受屈辱的状态的历史,找出原因。为什么自己无法轻松地、愉快地、明朗地、充满希望地活着?想一想自己从出生到变成现在这个模样,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和父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不是表面上看着互相敬爱,实际上却充满了憎恨呢?自己是怎样被操纵着长大的?是不是一直被父母的扭曲情感所控制?自己认为的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父母是如何表达憎恨的?父母有没有通过夸大自己的付出来操控孩子?就像找工作时要递交简历一样,整理一份自己的心理历程吧。去好好回忆一下,那个时候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
其次,一旦意识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对方是父母、兄弟姐妹、恋人、妻子或朋友,都先逃走再说,在空间和心理上都与对方保持距离。这时,就不要给自己找一些借口掩饰内心的依赖了,像为将来感到不安、为了孩子、不知道会遭到什么样的报复,这些只会牵制住你改变现状的脚步,让你停留在受害者的状态走不出来。
◆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 因为失去了生活的能量而变得抑郁,就会对一些微小的事情特别在意。
充满生活能量的人,遇到很大的问题也不一定会烦恼。卡伦·霍妮曾说过:绝望的土壤会生长出虐爱,而绝望是会传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