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了解自我的关键

此文,是,我个人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觉得对自己有用的语句。

并作为书评,分享。都是书中的话语。

以下话语的顺序,都是按照书本中的前后顺序摘抄的。可能会有重复、循环的部分。

总字数:5049


最终压迫者成为被压迫者。


人类是分裂的,不仅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还有所从事的职业。


一切的活动都需要能量,所有的思考都消耗能量。


我们要智慧、快乐地活着。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一直受到制约。这种制约就像是电脑一样:我们被程序化了。


我们必须要有耐心,也就是不受时间左右。


关系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

我们不可能逃离“关系”。


爱不是思想,不是欲望,不是欢愉,也不是形象的运动,只要你对他人产生了形象,爱就势必不会存在。


所以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无论远近,其实都是一种形象、符号、记忆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怎会有真爱的存在?你能理解这个问题吗?


“注视”的时候不能有任何词语的介入干扰,不允许有任何思想活动的干预。

只有不怀有任何形象地去“看”才会有真正的“关系”。


通过自我观察,你还可以发现你对自己有一种形象。


而有分离、有界分的地方就会有冲突。


摆脱形象便是真正的自由。


所以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完全摆脱心理层面的这种记忆呢?其实,只有全神地投入,答案才会变成可能:全神投入就意味着忘却记忆。


但是人类多数反应迟缓,他们情愿住在自己陈旧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活在自己的思想习惯里。他们反对一切新事物,因为他们认为活在已知的世界里要比活在未知世界好的多。


所以,一个人不但要意识到形象的存在——也就是意识到你特有的形象——你还要明白创造这些形象的机制是什么。


但是,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和认清我们所用这些名字背后存在的这个事物本身,我们才能看到它的真相。


消除形象需要极强的理解力、注意力及探索能力,永远不能下任何论断,因为一个探索不息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出任何结论的。


大部分人只要活在世上,都会处在矛盾冲突之中。

你不可能在矛盾冲突中得到自由。


所以,“关系”就意味着设立形象机制的消除,只有彻底颠覆这种机制的存在,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



心理上的这种形象制造就是经常不专注的结果,这种不专注恰恰就是念想的本质特性。念想本身就是不专注的。专注并无中心点,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全神贯注,故而它没有从这一处跑到另一处的那样的焦点。全神贯注的状态中不会有念想的运动。只有人的思绪不专注时,念想才会滋生。


念想是这个问题的根本,是记忆的产物;记忆来自于经历,永远都是受限的、支离破碎的。记忆、知识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因为支离破碎,所以没有全神贯注。


因此,只要全神贯注,就不会制造形象,也不会产生冲突——你认识到这个事实了吧。



一个受到各种约束的心灵真的能了解真理吗?


甚至连那些关于冲突的记忆也要抹去,因为在记忆的负担之下我们无法找到真实,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从根本上摆脱所有人为因素,心灵才能把握住真理的存在。


我们不可能离开任何形式的关系而生存。


如果你真正观察了,你会发现:生活是一种处于动态、且存在于关系之中的运动。


但是“看”并不是“记录”——这点非常重要。


任何试图强迫或压抑欲望的努力都会带来冲突,钝化感觉。

了悟欲望就是从头到尾意识到它的活动过程。如果你彻底摧毁欲望,你就破坏了自己的灵敏和集中地意念,这种集中意念对理解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极度的孤独,我们渴望被认同,总是依赖于某种观念、信仰,或是某个人,尤其是依赖于某人。而当习于依赖,各种问题便应运而生:心灵有所依赖便会产生恐惧,被缚于他物时也不免堕落。


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用其所有感觉完全反应,就不会存在中心观察视角的不同。


所以欲望由此开始,因此欲望也就是源自创造出形象的念想,在此之前并无欲望的存在。

学习欲望时训导,不是控制。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会发现在全神投入的观察、感觉和真挚的感情中,爱就会不受任何欲望和矛盾的困扰,自然而然地流淌其中。


全心全意地爱一个人需要极大的强度,而当爱强烈到一定程度,欲望随之也会产生。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比人的思维还要敏捷,人类的心灵不可能掌控它。要了解真理,必须毫无保留、原封不动地付出能量。这种能量不是通过自我否定、自我抑制产生的。相反,它需要一种全然的“放弃”,如果你仅仅想得到某种结果,那你就不可能摆脱自己,放弃自己的所有。


如果你扼杀了欲望,那自身也会变得麻木不仁。


因此,一个想要弄清欲望含义的人必须去了解、去倾听脑海与内心的每一次搏动,了解和倾听己身的每一种情绪、念想和感觉的每一次变化,还要去观察;他必须变得对欲望敏锐、敏感。


努力从一种模式中摆脱的行为同样意味着欲望。

很明显,就是这种欲望的延续力越来越强大,最后变为意志。

现在我必须找出是什么给欲望以生命力,使它的力量能够延续。


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念想的结构,因为念想影响、控制、塑造了欲望,并且给欲望以延续的动力。对吗?


因此,对痛苦的抵触和对欲望的追求都会使欲望得到延续。


因为沉溺于欲望本身会带来痛苦和快感。


爱就是爱,不带有任何人为赋予其中的含义。


一个总是压制自己的感觉,使自己变得麻木迟钝的人是不会知道爱为何物的。


你们知道,我们已经了解到欲望是一种满足感、成就感,是要得到,要富裕,不论使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欲望是一种逃避,是想要“更多”。


想功成名就的念头就像玩具吸引孩子般吸引着他们。



问:是不是其实只要一直存在分裂,我们就有可能将自己归附于某物?

克:说的很对,先生,确实是这样。所以你看,我们不能将自己附于他物。


所以,只有彻底放下欲望才能真正了解欲望。


那些声称要与尘世断绝往来之人其实和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同样不完整。


很显然,选择会阻碍意识,因为选择总归是冲突的产物。


当火焰被层层烟雾覆盖又怎会熊熊燃烧呢?我们的生活就是烟雾;我们寻找这种火焰,却用所谓的欲望压制它、控制它、规制它。


热情和情绪、感觉没有关系,也称不上高尚文雅;它是一团火焰,能摧毁一切虚伪。


所以我们总是回到相同的问题上去——我们目前的生活是异常肤浅、狭隘、有限的,因为内心深处我们空虚、寂寞,而且千方百计掩盖、填补这种空虚。


但是如果你的心灵,你的大脑,你的全部存在都可以看到它,与它共存,那么你就会从心理上,从内心中认识它,不需要任何其他辅助。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爱,欲望,热情其实是一回事。


没有爱,你永远不会找到真理。


为什么无论我们接触什么,总会产生问题?


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总是用特定的、静止的视角去思考吗?


所以,只要我们仅仅生活在自我的心念当中,就一定会复杂,一定会有问题——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


一个在精神上或其他方面有野心的人是不可能没有问题的。因为只有忘记自己,当“我”不存在的时候,问题才会消失。


处在创造的状态中是一种极乐,因为这是一种忘我,也就是没有自我的反应。


爱不是由心念所决定的;爱独立于念想。


只有有了感情,有了爱,才会有自由。


所以,先生们,首先不要去斥责否定,你才会了解什么是爱。


热情是一种喜悦,一种狂热,但不是快感。

热情里没有要求,因此没有努力。


热情是从“我”抽离出自由状态,而“我”就是所有满足感和痛苦的中心。热情没有任何要求——我并不是说热情是没有活性的——热情没有要求是因为它是一种“放弃自我”的朴素形式,其中无分“你”“我”;因此热情便是生活的本质。是热情在“生”,热情在“活”。


没有热情,创造是不可能的。


热情只存在于“现在”。


问题本身越复杂,就越需要清晰的思路,越需要相对的简单和直接。


每一种生存形式都不停地加强“自我”。

毕竟,有冲突你才会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本质上就是冲突的结果。


一个总是寻求“更多”的心灵永远不会对事物本身的原态有意识,因为它一直活在“更多”里,活在“会发生什么”里,而不是“现在是什么”之中。


只有在“关系”中才能了解“自我”。


这种调整很显然是脑力活动的过程,所有的调整都是。但是毫无疑问,爱是不能调整的。

爱不是可以培育的。只有在忘我的境界里才会有爱。


爱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存在状态。爱不是可以“变成”的东西。


只有当心灵平静、安详的时候,真理才会出现。

我们的问题就是感觉,还有想要“更多”的渴望。


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努力,都在挣扎,而这种努力、挣扎、奋斗其实是在分散能量。


“关系”这个词意味着接触,意味着和他人一起产生一种整体的感觉——不是几个分离的实体走到一起然后感觉像一个整体,而是关系本身带来这种整体特质,带来这种无界分感。


为什么人类的实体、心灵或头脑一直抓住分裂不放呢?


“爱”这个词并不是爱。


一个有收入有保障的人会怎样?毫无疑问,他会堕落。


所以,婚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对惯有快感的培养方式,其实是一个导致堕落的因素,因为“习惯”中没有爱。爱不是一种惯性,爱是欢快清新的、极富创造性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没有耐性。我们希望问题能够立即得到解答,或是希望立刻从中摆脱,又或是立刻开始着手解决。所以我们对问题很没有耐性。因为缺乏耐性,我们不能深入理解这个问题。而如果我有耐性——不是时间上的耐性——我就不会期望问题结束;我会注视、观察这个问题,让它自己发展、成长。


我的意识也就是所有人的意识;虽然生理上我们不同,但精神上,我们所有人类具有相同的意识。


我意识到爱不可能与嫉妒共存,也不能与依赖共存。


我不想有依赖,然而我却发现自己恰恰依赖一种想法:想着某个人、某本书或者某种方法能让我摆脱依赖获得自由。因此回报本身就变成依赖。


动机就是一种想要达到某个目标的希望或欲望。


我认为:是因为我很孤独,所以要通过依赖来逃避这种极其孤立的感觉。


我们要警觉,孤独才会显露出本性。


爱中没有依赖,有依赖就没有爱。


所以,通过对“非爱”的否定排除便可得到爱。我不需要问什么是爱,也不需要追逐它。如果我追逐它,它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回报了。我小心谨慎、不带任何扭曲或错觉地排除和终结探询中所有的非爱,剩下的就是爱。


是头脑紧握不放,去嫉妒、拥有、毁灭。


我们付出是为了得到回报,这种付出是头脑,而不是内心的慷慨行为。


其实寻找一种解决途径本身就是另一种想要头脑做主的冲动。


悲伤与快感一样都是排外的。


只有头脑完全静止,才能挣脱缰绳的束缚。只有到那时,关系中才不会有痛苦。


思考不会带来爱。


我们一直以来的欲望就是想让感觉永恒,不是吗?


我怀疑你们是否曾经考虑过爱的本质?“爱”是一回事,“爱过”是另一回事。爱是没有时间性的。你不能说:“我爱了”——这是毫无意义的。


知识是一回事,认知的行为是另一回事。知识是有约束的,而认知行为却没有约束。


处在认识行为状态中的头脑是不受时间束缚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积累。


如果你真正深爱一个人——不是头脑中的爱,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爱——你和他或她分享你拥有的一切,不仅仅是你的身体,而是你的一切。


“发现”并不只是口头说说,而是真真正正经历那种状态。


感觉由思想运行而生,感觉不是爱。


我们利用他人,是因为我们内心贫乏、不足、卑鄙、渺小、孤独,而且我们希望通过利用别人自我逃避。


如果生活仅仅是通向某种事物的途径,怎会有爱?当思绪自然安静的时候——不是人为使之安静——当头脑明辨是非且不为之所动,爱才会出现。当头脑静止,就是爱,而非知识在活动了。知识仅仅是经历,而经历不是爱。经历不会懂得什么是爱。当我们了解自身全部的运作过程,爱就会出现了,而且了解自我就是智慧的开端。


只有在无我的境界爱才会出现。


只要有自我的行为,就不会有爱。


爱没有时间性。


事实上,生活不是别的,就是关系。


爱可以解决其他的一切问题。


一个不懂得热情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爱,因为爱只有在完全放弃自我的时候才会产生。


一个不断追寻的心灵不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心灵,唯一能遇到爱的方法就是不主动去寻找它——要在不经意间遇到爱而不是通过任何努力或经验的结果。


任何有限制的地方都会有冲突。任何一种联合——不管是你属于这个集体还是他属于另一个集体——都会有孤独存在,有孤立产生,而任何有孤立的地方就会有冲突。


智慧是不需要理由的。


生存就意味着关联。


在这个世界,你能够看到快感是如何变得越来越苛求,越来越不懈,因为如果你看得够仔细的话,所有的快感都是由孤立产生的,而人们不得不处在关系这个大环境下思考关于快感的问题。快感是由念想产生,对吧?


对思考者和思想的片面认识就是孤立,也是片面性的来源。


不过,想要探寻这些问题你必须要非常认真,而且要完全投入到寻找的过程中,因为只有当你认真之时才算是在生活,只有当你从根本上深刻而又诚挚之时,生命的意义和美丽才会展现在你面前。


关系就是主动的现在,相互关联也同样如此。


你应该明白,只有在“看”的状态下才能了解某物。


一个处于悲伤或恐惧之中的人是无法和他人连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系”是了解自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