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哲学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典型代表,也是在存在主义上走的最远的人之一。萨特的存在主义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的哲学”。自叔本华之前,理性支配世界,而关于理性的来源,最终追溯的结果,又往往不得不是上帝,人被压缩到了一个很低的地位。再加上当时科学技术大爆发促进的唯物主义的发展,而唯物主义又很容易发展为宿命论,决定论,人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叔本华扛起了非理性哲学的大旗。企图在理性之外寻求另一种人存在可贵本质。除了人特有的理性之外,叔本华找到的是人的“生活意志”。后来尼采不仅更继承了这种思想,而且更为激进。不仅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而且更突出人的位置。尼采大声喊道“上帝死了”,摧毁了压抑人的最大的包袱,上帝的存在就像一个BUG,在哲学上总是一个万金油的角色,当哲学不得不需要一个终极、根源、或者至上的时候,不得不把这种虚无缥缈,又不切实际的东西搬出来,尼采提出“超人”、“权力意志”,让人去代替上帝的角色。之后的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继续从“内心体验”、“意识”等方面寻找人存在的本质。萨特继承了他们的思想,他企图从“虚无”、“绝对自由“等方面来寻求一种人的本质。


萨特的本体论


自在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 “是其所是“,”因为存在而存在“,”just is being”, “自在的存在是一个无根据的事实,他内在是充实的,没有时间性,不包括任何否定和变化,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可能的问题。”

比如在给直接实在论辩护的小说《恶心》里,如果一个能直接感受到自在之物的绝对存在,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

一个杯子,当为我们所用时,对我们来说才有意义,这个杯子有透明度,造型,材质,轻重,色泽等等各方面的特质,如果这一切都消失,杯子只是杯子,甚至杯子本身,都与人毫无关系,杯子的概念也消失,我们叫它“A”,A仅仅作为A存在,当所有的物体都被彻底的切割开,物是其本身,而与人无关,这时候人自然而然的会感觉到世界的无聊,萨特把这种特殊的感觉叫做“恶心”。

自在的存在是不得不存在,这种不得不存在就超脱于上帝之上,所以萨特也是无神论者,这种存在是没有原因的。在莱布尼兹那里,事物都有一个原因,所以这个世界的一切肯定存在一个起点或者最起始的理由,否则就是荒谬的。萨特说,没错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荒谬的。


虚无

虚无在萨特的本体论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虚无正是这个世界变得有意义的原因,康德把意识描述为“虚无”,或者说正是因为虚无所以意识才能认识世界。他把虚无描述为“意识的内在构成因素”。


比如他举过一个例子,我去Simon的房间里, 我看到了桌子,椅子,书柜,但是没有Simon,这时候我忽略了很多东西的客观存在,而焦点放到不存在的Simon身上,正是通过这种虚无的否定来认识世界。虚无不是和自在的存在对立的一种存在,而仅仅是不存在,世界本来是荒谬和混沌的,意识正是通过这种否定去认识世界,而这些具有意识,能够认识到自我的东西,这些以虚无为本质的东西被叫做自为的存在





萨特的自由意志

萨特的自由意志是萨特理论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的本体论在很多人看来是很难理解,对很多问题的辩护或者回答是不太成功的。

但是正是因为在虚无与存在上走的太远,也因此在自由的方面,获得了极大的空间。

 

无限自由

萨特用虚无把人与环境分割开来,也把一个人的过去与现在分割,给了人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人的自由是无限的,即人只有选择的自由,没有不选择的自由,也只有自由能限制自由。自由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属于人存在的基本结构,自由与人存在时同等程度的概念,人无论想不想自由,他都是自由的。

当然,这些描述都太过于形而上。面对这种无限自由的思想,最常见的问题是主要是环境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与人的关系。“环境能限制人的自由吗?”,“不能”,他的回答是“高山是不是人的障碍,取决于人会不会去攀登它”。也就是说,如果他是你的障碍,当且仅当你选择他作为你的障碍,这仍然是你的自由选择。


对于社会与个人关系,仍然举过一个例子,“对于一个二战中的青年,他想去参加自由法军,对抗纳粹,但是母亲年迈病重”,这时候对母亲的挂念是不是会限制他的选择自由呢?对此的回答是“只能由这个年轻人自由的选择,即使他选择了侍奉母亲,这也是因为他自己自由的选择了这样做“,这近似是一种诡辩,但是萨特想表达的是”在他的世界里,除了他所建立的东西外,没有任何善恶,他孤零零的处于一种可怕的寂静中间,天马行空的独来独往,不用哀求或者求饶,注定要被宣告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他也给出来了进一步的答案。如果我们说“在没有这个母亲的前提下,他就去参加自由法军了”,那么这个母亲事实上构成了别人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人既然是无限自由的,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做出这种被影响的选择呢?而是这种被影响绝对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萨特的回答是“活在虚假信念里的徒劳”,比如我是一个咖啡侍者,我知道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咖啡侍者,而我自己也这么认为,那么我就会放弃很多东西,来做好我认为一个咖啡侍者应该做的东西,以及来得到某些东西,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自我给自我设置的虚拟的一个前提,而在萨特这里这是不必要的。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是因为我虚假的信念告诉我如果我做了这些,我会获得什么。比如我选择“从xx毕业”,为了这个信念,我必须去逃避我的自由,并不快乐的学习电气的课。


无限责任

萨特表明“既然人类是自由的,那么就应当对其选择负责”,无限的自由对应的就是无限的责任,“不仅对选择生活方式 负责,而且要对生活其中的世界负责。”如果我生活在一个非常忧患的环境里,导致我的选择很少,但我仍然要把这种环境看作是“自然”的,比如在一战争种,一旦被卷进去,这场战争就变成了“我的战争”。


人道主义

萨特渴望从他的哲学思想种发展出来伦理学,一种哲学要有实践意义,就必须真正作用于生活,否则便只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而伦理学是需要一个支点的,作为一切行为的根本指导或者仲裁者,比如宗教里的神,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尼采的权力,但是他这里呢,由于把自由和责任推的太靠前,由于人的一切高贵品质比如“诚实”,“坚毅”,“忠贞”都成为了虚假信念里的徒劳,所以他留给伦理学的东西只剩下,自我欺骗,拒不承认自身的偶然性,相互倾轧等肮脏的脾性。


这一切让他的伦理学发展很不成功,他企图给存在主义寻找一个定位,于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出现,他想用这种“人的哲学”,在已经被理性或者唯物主义压缩了的哲学里找到伦理学的空间。但是他并没有完成这个工作。



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萨特在二战之后,充分认识到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他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价值,但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在历史中的作用,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是一块飞地,他承认了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不承认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世界是自在的存在,是混沌的,本身既不运动,也不规律。


更重要的是萨特的无限自由,无限责任,给了人无限的可能性,最大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可以通过自由的选择去打破一切之壁垒,先天的限制也可以被后天推倒,无限的责任也使人不得不直面环境。人是自由的,所以你的本质是你自己创造的。他的虚无、自由、责任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为马克主义量身定制的,放在社会生活里,这种思想就是革命的种子,人用自己的选择和自由去改造社会和自然。再加上他思想本身的不完整性,他就特别想把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



总体来说,萨特的哲学并不完整,并没有成功得建立自己的体系,但是他在自由意志这个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进步,萨特哲学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极大的鼓舞,无愧于人的哲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