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开发运维之路心得与回顾

前言

2020年4月10号。

今天是很吉利的日子,正好发工资,哈哈。

升级 k3srancher,改造 CI/CD 流程,接入 helmk3s, 再用 traefik 做反代从云服务器转移流量到家里,折腾了差不多一个周,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总算是基本跑通了整体的流程。

目前公司的研发运维体系越来越完善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新东西,学以致用,也可以拿来完善下个人业余的开发运维体系。

回顾

回顾还在学校的时候,对服务器还是懵懵懂懂的状态,啥也不懂,用腾信云撸了个学生优惠的服务器,买了个域名,顶多也就用来搞搞 ss,那会儿还装了个图形界面的 windows server,用 ftp 服务器来当网盘用,挫到掉渣,哈哈。

16 毕业之后开始忙于工作,开发这一块就已经有学不完的知识,运维相关的东西,差不多到了 18 年才开始好好的学习。

17年之前,公司的 docker 也是刚开始使用,基本是调 sh 脚本,然后docker run 的状态,连 docker-compose 都没开始用,CI/CD 也没有,还是用着 walle 手工触发上线,个人就更不用说了,写代码都还写不好,也没空去专门捣鼓服务器。

趁着新用户优惠的时候,入了一个 1核2G 的垃圾服务器,随便玩一玩,那会儿个人开发水平也差,不知道可以玩什么,也没有能力做个人项目,顶多部署部署博客,基本还是纯学习为主,服务器也基本上是闲置的,为我国的云服务事业发展做贡献了。

那时候用服务器,都还不怎么习惯用命令行来管理,尝试过 alinode,宝塔这种图形化管理界面,反正各种瞎搞,乱了就一键重装系统,现在偶尔在 flarum 论坛的群里,看到有人想用宝塔面板装 flarum,就仿佛看到了以前弱爆了的自己。

18 年和同事一起,买了几个云服务器,准备搭搭论坛玩,那会儿也是各种菜菜的折腾,啥都以省钱为主,想着用自建的 minio 存图片,用免费的 CDN,自己打 Docker 镜像,等等等等。

18、19 年左右,公司的 CI/CD 逐步正规化,并开始使用 k8s,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逐步的学到了各种东西。

变迁

现在回忆起来是真的能折腾,就我个人写东西来说,就折腾过无数方案。

大一的时候用有道云笔记,大三大四的时候开始用为知笔记,毕业之后开始尝试写博客,用博客园,用 CSDN,最后 hexo 来自己部署。

部署的时候,用 github page,后来用嫌速度慢用 gitee page,后来自己打 Docker 镜像,但是手动上线又太麻烦,然后又开始用 gitlab ci,自动打完镜像之后之后 scp env 到服务器上,然后重新 docker-compose up

这样顺便把代码仓库也从 gitub 迁往 gitee,然后又迁往了 gitlab

既然用了 gitlab ci 了,那是不是 runner 可以 self-host 了呢?于是闲置笔记本派上了用场,装个 ubuntu,个人服务器有了。

既然都有个人服务器了,那服务是不是也可以布在自己的机器上了呢?

于是光猫改桥接,路由器端口映射,定时任务触发 DNS 更新, 一系列操作之后,项目都部署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上,但是这样服务一多吧,管理起来又麻烦了,docker ps 看着就乱。

但是 k8s 小户人家又玩不起,于是 k3s 登场了,既然都上 k3s了,那 CD 的过程,也得从 ssh 到服务器上执行 docker-compose up --build -d 进化进化了,于是 kubectl apply 用起来。

但是 kubectl apply 的话,也嫌麻烦,给项目写个 k8s 资源的 yaml 文件吧,又没啥好的模板替换方式,全部 sed -i 显得自己太菜了。

于是 helm 可以派上用场了,总之各种折腾之后,现在是越来越好用了。

git flow 管理分支,commitizen 规范提交,standard-version 自动发版,gitlab ciCI/CD,镜像往阿里云镜像服务上推。

然后develop 分支就部署到 k3s<项目名>-dev 命名空间下,打 git tag 的时候就触发线上环境的部署,用 tag 做镜像标签,部署到 k3s<项目名>-prod 命名空间下,ingress 也在 CI/CD 的时候自动配置好,这样项目部署完成后,就可以直接用 项目名.dev.xxx.com项目名.prod.xxx.com 来访问啦。

然后云服务器上通过 traefik 做反向代理,将流量转回家里的服务器,一方面解决了云服务器性能不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穷),一方面也解决了家庭宽带 80 端口无法访问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家里服务器的 ip 直接暴露出去。

不过云服务的带宽是个问题,所以部分强依赖带宽的服务(云盘)等,就考虑在云服务器上直接 302 好了,虽然会暴露服务器的 ip,但是这部分服务本来就是私人用的,所以问题也不大。

全部流程自动化、规范化,美滋滋,感觉一般小公司、小团队都没我这个流程规范了。

git 提交记录
gitlib pipeline
k3s 集群 rancher 管理界面

总结

就我个人而言,在学校里所学专业是通信、电子硬件相关的,业余培训是网络相关的,工作之后又开始搞软件开发,虽然说硬件和网络相关的东西都差不多忘干净了,但是毕竟稍稍有那么些底子。

相对运维同学来说,我的运维水平确实是菜的掉渣,但是毕竟更了解开发这一块,所以在改造 CI/CD 的流程的时候,我能够更好的去往符合开发的需求的方向去靠,如何和分支、标签管理结合起来,如何更好的 CD 到不同的环境满足项目管理需求等等。

待办

  • k3s 集群和 traefik 配置 ssl 证书
  • 整理 k3s 集群中旧项目到对应的 namespaceproject
  • CI/CD 加入对已存在镜像版本的判断,避免重复构建
  • 学习下 github action,对比下是不是比 gitlab ci 更好用
    • 如果 github action 可以的话,尝试建个 org,看能不能一定程度上替代 gitlabgroup
  • 买个 intel NUC8i5,替换掉现在 cpu 性能弱爆了的旧笔记本
    • k3s 迁移到新机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开发运维之路心得与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