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来自作者塔拉的访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英文名叫《Educated》,也就是教育。初读我也觉得书名有些拗口,也不明白它与英文名对应在哪里。后来看读者朋友分享,本书中文版的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不得不说这个翻译真的太棒了,道出了本书的核心——一为逃离旧的枷锁,一为找到新的自我。
看书之前,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了解不多,只大致知道是一个叫塔拉的女孩,从闭塞落后的大山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高等学府的励志故事。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觉得最初的认知实在是太过肤浅。《Educated》讲的不仅仅是教育,甚至它的核心不在于如何努力如何学习考上哈佛,而是在于对自我的塑造。
就像作者访谈说的那样,她的故事想要提及的教育不是狭义上的职业培训,而是广义上的自我创造。同时在这个自我塑造的过程中,塔拉对原生家庭的教育、教旨信仰的影响以及心理疾病的思想行为都有一定的描述和探索。整本书语言流畅,很多情节的描述真的让人身临其境,能够跨越大西洋也跨越时间线感知那一刻小塔拉的心情。
书里的父亲,是狂热的摩门教信徒,也是坚定的反政府反教育主义者。脾气暴躁易怒,又非常地霸道固执。父亲认为医院是一定不能去的地方,接受西药的治疗就是背叛他的上帝;学校也是不能去的地方,会把他的孩子们都带的偏离信仰。而且父亲认为世界末日马上就要到来,所以他要准备好一切物资,储备好粮食和汽油,当末日来临的那一天,只有塔拉家能安然无恙。在这样的背景下,塔拉和哥哥们出生几年也仍然没有出生证明,从来不去学校接受教育,生病了也只是吃母亲给的草药,如果还不能好就硬挺着,因为疼痛也是上帝给的恩赐。
塔拉从小就在父亲的废料场帮忙拆解废车挣钱家用,和哥哥们一样,都是父亲小工队的一员劳动力,家里赚了钱就继续购买粮食制作果酱,购置汽油存储在地库,每天都在为世界末日做准备。而且父亲异常粗心与固执,他坚持使用危险器械,也坚持不让家人系安全带,所以家里一再发生安全事故,高空坠落、车祸、火烧,即使重伤仍然不去医院,读起来我都觉得不可理喻。
但就是这样拒绝教育与医疗的父亲,在塔拉决心去往大西洋彼岸的时候,父亲虽然仍旧不同意,但说的话也很让人心动:“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那一刻的我也被打动了,不得不承认,父亲是爱着塔拉的,即使塔拉是个叛徒,但父亲还是计划,在世纪末日接上塔拉安全回家。只是这份爱带着的枷锁太沉重,让人难以承受。
这个家里不同的人有一个,就是哥哥泰勒,也是泰勒带领塔拉,飞出这座大山。某一天,在哥哥泰勒的房间里,泰勒和她共享了一下午的音乐,塔拉被音乐感染,同时也为这样的心情感到震惊。好像这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朝她开了一道门缝,而她在门缝竖耳倾听,如痴如醉。这大概也是对未来的预示吧,哥哥泰勒后来离开了这个家,他靠自学去念了大学,这也是塔拉另一条道路启蒙的开始。
在泰勒离开的日子里,塔拉依旧拆解废物,在家干活,仿佛忘记了那天的音乐。但其实有些力量埋在了心里,总会生根发芽长出来的。就像书里说的“回首往事,我发现这就是我的教育,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我学着弃我而去的那个哥哥的样子,在借来的书桌前枯坐,努力而仔细地研读一条条摩门教教义。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向往另一个世界的信念,泰勒也在音乐中传递给了塔拉。
而哥哥肖恩,也是对塔拉影响非常大的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肖恩带着塔拉去公路一起聊天游戏,可有时候,肖恩又像个魔鬼,不由分说就将塔拉的头往马桶里塞,直到逼着塔拉承认自己是个妓女。在我看来肖恩真的就是现在说的PUA,当他对人实施完暴力后,他会诚恳道歉,说只是玩笑并无恶意,再过一段时间后,他不承认自己的暴力行为,强行分辨是塔拉记错了。然而这是一个轮回,塔拉不断在里面受难,好的时候肖恩是疼爱她的哥哥,糟糕的时候肖恩就是要她命的混蛋。暴力的影响真的比想象的大,后来的塔拉本来以为自己已经脱离当初的阴影,可是当她听到妓女两个字还是忍不住地战栗的时候,她就知道,当年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她还在。
肖恩的暴力行径多次令我愤怒,可是更让我难受的是其他家人的做法。姐姐年幼时也曾遭受过肖恩的暴力,她说要和父母亲沟通,对质肖恩以及让肖恩道歉,让塔拉和她一起作证。还告诉塔拉,自己已经和母亲沟通,母亲与父亲也都支持她们。然而当塔拉真的在父母面前控诉肖恩的行为时,父亲的反应是震怒与不相信,并打电话把肖恩叫了过来。而母亲其实从未与她们站在一边,甚至并没有告诉过父亲这回事。当肖恩回到家里,当着父母的面就几乎发疯了,塔拉害怕到颤抖却无力自救。肖恩警告她不要胡说八道,那些事情都是塔拉的幻想,甚至威胁塔拉的性命。而父母无动于衷,塔拉后来回忆起幼年时被施暴的场景,突然记起母亲当时就在厨房听着,可她不为所动,甚至不承认发生过这回事。父母好像都觉得,不承认就没有发生过,不为塔拉主持公道,将事情按压下去,这个家就还是如此的和谐美好,即使塔拉心理生理伤痕累累。在父母的施压下,姐姐也倒戈了,她咒骂塔拉是个骗人精,并与塔拉断绝往来。亲情此刻如此脆弱,当不能和谐时,家里就不再容得下塔拉。而泰勒在肖恩施暴的时候,却告诉塔拉:“是时候离开了,塔拉,”泰勒说,“你待得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自此塔拉也更有决心走向外面的世界。
此时的塔拉也一直在求学路上,她从自学开始,从看不懂代数到考上杨百翰大学,再到去剑桥大学交流项目,再到最后去哈佛读博。这一路该多艰辛,塔拉没有过多形容。我相信她天赋异禀,我也更相信她刻苦超人。中间许多片段都非常打动我,塔拉的求学额外艰难,知识带给她更多思想,也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磨难。家庭塑造的她与知识重塑的她在撕扯她的灵魂,在学校她知道了原来父亲说的许多话并不是对的,可是当回到家里那个旧环境,她又变成了乖乖听话的废料场女工。她开始迷茫,不知道那个在家挨打的小女孩是自己,还是光明的大学里的女学生是自己。
家庭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塔拉的感情态度,她交过几个男友,可是她不敢暴露自己真实的家庭和在那个家庭里自己真实的样子,与此同时她自卑又敏感,牵手都能让她回忆起当年肖恩的咒骂——你是个妓女!不平等的感情注定难以走下去,但几段恋情还是给塔拉带来了许多成长。与此同时她开始用知识探索自己的内心,剖析真实的自己。她阅读书籍,参加心理辅导,与导师们讨论摩门教与家庭教育,一步步往前走,直到把曾经那个懦弱的小女孩,埋葬在大山里。
塔拉在意识到自己的改变之时,有一句感慨我很喜欢:“我从未允许自己拥有这样的特权:不确定,但拒绝让位于那些声称确定的人。我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讲述中。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专制而绝对。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我的声音也可以与他们的一样有力。”当新的自我被塑造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的声音也和那些曾经定义我的人一样有力,与此同时我将不再被人定义,而是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
故事的最终,没有和童话故事一样是个团圆大结局。塔拉的家庭被分割成了两个极端,父母亲的孩子们有三个是博士有四个却没有高中学历,这两边的人不可融合。很难想象一个家庭的差距会如此之大,但是我真的十分佩服塔拉和走出来的泰勒哥哥他们,毕竟要摆脱自己曾经的信仰与家庭,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即使泰勒已经是博士学位,但是他还是坚定地认为疫苗是毒药,不愿意给孩子们打,还是妻子百般劝说才去打的。只能说虽然知识拯救了他们大部分的认知,但在一些事情上,他们也被家庭被父亲烙上了印记,永远不能彻底摆脱。那句话说的真的很对,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很强烈,我难以想象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的真实存在的家庭,同时也为家庭教育的作用,信仰对认知的塑造,以及教育给人的改变感到震惊。我们大概率拥有比塔拉幸福得多的生活,也不用耗费她那么大的精力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对现在的每一天,我都希望自己更加珍惜。在良好的环境里,我们更应该明白自己能够有认知的渠道,拥有学习的权利是一件多么宝贵的事情。教育是一件小事,它不是人赖以生存的东西,但教育也是一件大事,有了它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叫做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就像塔拉一样说的一样:“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我们通过教育来塑造自己,我们也通过学习来不断地见证和体验真理,构建自己的思想,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