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都好

今天在小红薯上看到一位老师说的话:

“每种性格都有她的好处,每当我的同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说:开朗一些,不要那么内向……心里总有点难受,我的学生我一直认为外向也好,内向也好,都有她的优势,外向的健谈活泼,内向的专注认真。”

“班里的学生那么多,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那颗星,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的话对学生真的是阴影。不轻易给学生下定义是我的准则,有时候我甚至还跟学生说,今天老师说你了,但是老师也不一定对,因为你也有改变的可能,也说不定某天会让人刮目相看。不管是你的父母,还是老师,别人的意见可以听听,但是也要去思考,自己要有自己的活法。”

这位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老师。

小时候,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会在我的评语结尾处写上“如果能再外向一点,就更好了”。我觉得无论是假装外向也好,还是真正尝试变得外向也好,我都有尽力去表现得“外向一点”。但老师好像并没有看到我的改变(也许是改变比较细微),给我的留言还是未变。

我很纠结,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改变。即使我努力表现得外向、合群,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深深的恐惧。

直到大学,直到这一年,我才慢慢地能够接受自己的性格。有的是因为该勇敢的时候自己勇敢了,有的是因为受身边的人的认可,有的是因为发现自己已经很棒了,有的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坚定不移地做自己。

内向并不代表不勇敢,也不代表不会表达。

近年,也出现了一些网络热词,比如“社恐”。很多人喜欢使用这个词,我也非常喜欢它,因为它可以被接受,可以被大大方方说出口,某种程度上合理化了一些不合理。从我和别人或正经或调侃地说“我有点社恐”时,我就真正接受了它。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我并非一个完全内向或外向的人,和我走得很近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我很喜欢讲话,喜欢碎碎念,和我相处少的人可能会觉得我看起来有点高冷。实际上我既爱热闹的、具有烟火气的场景,也爱一个人不想有人打扰的时光。我需要独处,因为我需要思考,只有这样我才能好好地做自己。

很神奇的是,到了大学很少再听到内向这样的评价了。或许是我看上去也没那么“内向”,或许是人们都更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又或许是每一种性格都慢慢被社会接受,或许我也慢慢地更认可自己,喜欢自己了。

想起草莓有一次给我的评论,“怎么样都好”。对的,怎么做都好,不必因为外界的声音而改变自己的性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么样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