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测难倒运动名将:“人人平等”不代表“一刀切”

今年2月,体育总局下发通知,明确强调推进体能训练创新,体能测试不达标者将不能参加奥运选拔。于是,这就导致了在今年9月的全国锦标赛中,一众竞技成绩名列前茅的运动员们由于体能测试不达标而无缘决赛,由此引发舆论高潮。其实,体能测试的初衷只是希望增强运动员们的身体素质,为接下来的奥运会做好充足准备。但“一刀切”的体测项目却违背了这一初衷,不仅没有考虑到各项运动的不同特点,甚至还忽视竞技成绩,直接成为奥运会的准入门槛。由此,进一步细化和改善体测规则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测项目面前“人人平等”,但运动员却“各有所长”。从运动员们的体测项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游泳运动员、体操运动员还是象棋运动员,都需要进行长跑、跳绳、立定跳远等项目,仅老年象棋组有不同的体测要求。这样的规则与其说是讲求人人平等,不如说是存在过于死板之嫌。不同类别的运动对运动员们的要求本身就存在不同,比如体操运动更讲求身体的柔韧度和平衡感,游泳运动更讲求四肢的协调性和耐力,而象棋运动则更加考察人的脑力。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在竞技场上也要尽力“扬长避短”,但体测项目却要求运动员们“取长补短”,这两者之间本身就是存在冲突的。

体测成绩决定奥运会准入门槛,竞技场上需要的不是“全能人才”。在9月的全国体操竞标赛中,多位体操运动员因体测不达标无缘晋级,最后只有5名运动员进入决赛。这导致的结果是,排名最后的选手在决赛中为防止失误而跳出了一个比赛有史以来最简单的体操动作,但她依然得到了全国第五的好成绩。这样的“人才”真的是竞技场上所需要的吗?当体测成绩超越了竞技表现成为一个又一个大型比赛的准入门槛时,那些真正在其专业领域有着优异表现的运动员们很可能就此被拒之门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全能人才”。但这样的“全才”却从来都不属于竞技场,他们在国内比赛的表现尚且如此,假使真的走向国外,更是难以与全世界的顶尖选手相抗衡。

体能训练固然重要,“因材施教”才能细水长流。“一刀切”的体测缺乏科学性,甚至可能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所以细化和完善体测规则就至关重要。首先,体测项目应该进行专业细分,让测试内容与运动员身体水平相适应。而这就需要充分征求各类专业人士的意见,让体测能够真正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既劳累了身体、又影响了竞技水平。其次,体测的评判标准要更加科学。比如在今年的游泳队体测3000米长跑的项目中,就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达标区间,而是16人中只有跑到前八名才算合格,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体测应该要有科学合理的达标范围,每一个运动员都应只是为达到标准而努力,而不是将体测变成另一种竞技。最后,体测成绩不应成为竞技比赛的门槛,体能训练也不能成为赛前突击的项目。增强我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落实到平日的每一次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细水长流,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体能确实是竞技体育的基础,而在这份基础之上,多一些科学的分析和细节的考察,才可以让体能成为运动员们“决战东京”的助推力。

作者:石丽青

你可能感兴趣的:(体测难倒运动名将:“人人平等”不代表“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