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格内向情商又低,感觉自己没救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从小学时候就开始听我周围的同学开始谈论“情商”了,那时大概四年级,在那样的年纪就谈论“情商”在成年人看来未免显得有些早熟,但当时对于这样一个新新词汇,我们更多的是猎奇。



    后来也越发频繁地听到大家谈论“情商”这个词,直至现在,当时的那阵热潮早已消退,似乎人们对于“情商”一词的热情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减退。

   人们往往是热衷于新鲜事物的谈论的,这符合大家的原始的求知欲望。正如这段时间浙江的两个“大案”,所有人都津津乐道地扮演着作为“良好公民”的角色。

   但一旦有新的热点出现,那么旧的热点就会被“抛弃”。


   似乎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如若我们仅仅是这样认为,那未免低估了“大众传播”的力量。

   “媒介是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

   媒介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甚至表达范围,甚至改变了我们的外在形态(比如说近视、不良体态的形成等)。


   同时,媒介塑造着我们。我们接受的各种信息,都对我们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我们没有看到,但短暂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我们在下一次看到那个事物时也会更多地表现出对此事物的偏爱。

   尤其是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即使我们不刷手机,我们也在接受着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信息的传播使得我们联系起来。

   因此,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我之前特别喜欢石原里美,但是由于有一阵刷知乎总是刷到很多人喷她的内容,因此我竟然变得没那么喜欢她了!

   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曾经是那么喜欢她,竟然因为他人的一些言论就轻易改变了自己的好恶。可是当我尽力想要摆脱这对我的“控制”时竟然发现我无法改变什么。


   我渐渐意识到,作为群体中的个人,想要保持理性有多难。


   勒庞的《乌合之众》就将群体描述为绝对的非理性,他认为群体是失智的,个人在群体中智商是降低的,群体导致个体非理性。

   曾经在看这本书时觉得写得真对,后来有些厌倦了,因为觉得戾气有点重,再后来又知道武志红的《巨婴国》这本书,据说“巨婴”一词源于此,于是带着好奇看一下,实在是看不下去,戾气着实太重,更重要的是不科学,将一切不好的行为都归咎于“巨婴”,而事实上他只是通过举例将这一些行为都下了“定义”而已,实际上对我们的生活意义不大,科学的目的应在于解释进而预测、控制。但其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绝大多数人的“胃口”吧!毕竟这种内容是会带给人一种“爽感 ”的,这也是畅销书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一大弊端吧!

   现在再来看勒庞的《 乌合之众》才发现,不仅仅是戾气重,他写这本书与他的内容本身便自相矛盾。矛盾点在于:他斥责群体是非理性的,但又试图通过自身的传播来影响群体,这种行为岂不是又将群体默认为理性的?


   仔细一想似乎是有点自相矛盾了,但我相信,随着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群体的理性是有可能的。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寻求理性,不然也不会有“维基百科”、“知乎”这些东西的存在了......

   但我们仍需警惕信息带给我们的潜在威胁。信息一方面使我们更加开放,我们能够接收到形形色色的信息,但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推送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问题。大数据下各类APP投其所好的推送,使得我们每个人接收的信息都更符合我们的需求,这本身不算是一件坏事,但长时间接收同样的信息,只听与自己相同的声音,实际上使得我们更加封闭。

   这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信息茧房”,我们应警惕这样的威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性思考,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获得长足的进步。



   因此,在今天,即使大家很少去谈论“情商”这一概念,但其实早已深入人心了,人们的不谈论便是一个证据。


   但问题在于,是否大家真的理解“情商”这一词?


   我时常会听到成年人夸奖“这个小孩情商真高,真会说话”,职场上大家会说“这人是个人精呢,情商高着呢,把领导弄得服服帖帖”......


   这些言论都在表明,“情商”很重要。实际上确是如此,但大家所理解的“情商”我总结一下,似乎都在说:情商高就是会说话,擅长左右逢源......

   因此好多人“大哭”,我情商低啊,没办法,玩不过他们啊......

   无奈中又散发着柠檬的气息呢!不知道这些人本人有没有觉得。


   我在此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竟然别人能够得到领导赏识,那自然是具备了一定能力的,领导既然成为领导,绝不会是傻子,领导关注的是你能创造的价值。(当然,关系硬的关系户除外 )

   前几天在《心理学报》看的一篇研究: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对于不同的阶层,看法是不一样的,阶层越高越注重“能力”,而阶层低的则更关注“热情”。这也能解释我上面所说的问题。

   那么“情商”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将此种解释为“情绪商数”是不科学的,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情绪智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通常是指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EQ、EI.它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从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的话,提高情商的基础是培养自我意识,从而增强理解自己及表达自己的能力。

   戈尔曼认为情商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组成。

   后来经过发展被发展为五个领域:了解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这种分类解释后来被现代心理学沿用。

   了解自身情绪,是我们要体察到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我们要提高自我意识,善于去发现自身的情绪,但并不止于此,我们要学会解释自身的情绪,将自身的情绪具体化,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情绪。比如说,你感到难过,这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那具体的到底是感到伤感呢?还是伤心?失落?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将自身抽离出来,以“局外人”的立场来“观察”观察自身了。也就是我们可以“分化”成两个我们,一个是“主我”,即I,还有一个是me,即我作为客体了。


   那么接下来是学会管理我们的情绪,为什么是管理呢?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我们明白啊,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嘛,“你要控寄你寄几!”这个被我们一度当做段子来调侃,而实际上大家对于情绪也是如此,认为“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实际上这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也是反人性的行为。我们的情绪和去过那都是需要表达的,为维持我们心理的平衡,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出口。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积极情绪,不羞于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也就是说,开心了就开心,喜欢了就表白,就是这么简单,这样就开心了!(简单粗暴)


   对于负面情绪,我们要学会去调节,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这个大家都会,我就不需要教大家了。问题在于负面情绪,我们是否需要去表达。很多人觉得负面情绪更是羞于表达的,因为负面情绪的表达暴露了自己的软弱,害怕自己被嘲笑,二来因为情绪会感染,怕影响他人情绪,三来可能也是大家担心最多的,一旦我们表达出来了很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

   这些都是大家常见的心理,对于第一点,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了,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承认,我们很多时候是“自恋”的,这其实在心理学上的解释为“聚光灯效应”,总认为别人在关注自己,其实根本没有人在看你哈哈哈扎心了!


   对于第二点,不必担心,我们宣泄时找合适的对象,适当宣泄,把握好度就行。

   可能最难的还是第三点,我觉得一切交往都应该以“真诚”为原则,辅之以一定的方法,方法我们就可以从语言和行为啊,甚至一些细小的动作,微表情,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表达。

   因为个人经验也有限,况且这些也要根据具体的实践个体和情境来看,在此只提供一些方法论的思路。

   自我激励要求我们在认清自我后选择相信自我,“我能行”,“我是值得被爱的”......

   当然,这样做到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有些人可能很难,跟个人自尊感、依恋风格、经历等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自我激励需要我们调整认知,改变我们消极的认知风格,用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变化。

   接着就是识别他人情绪,我觉得这需要一定的共情能力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换位思考”,但也不止于此,“换位思考”更多的是一种做法,而“共情”却是一种要求更高的能力,但若是能做到与他人共情我们便能更好地尊重他人。

   我们识别他人情绪并由此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这便是最终的人际交往了。可能到这里大家会觉得人际交往放在最后说明是“最终目的”,但我想说,人际交往只是其中一个目的,照顾好我们自身的情绪同等重要。

   人际交往确实有一定的技巧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际交往相对失败的人,我们需要把握一定的技巧,但始终要记住:真诚为原则!

   脱离了真诚的技巧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技巧无异于是在自导自演,把别人当傻子。

   我始终觉得,在这样一个时代,把别人当傻子的,自己才是最傻的。


   这也是博弈论告诉我的,所以这也是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的一个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人际交往只占了一小部分。

   毕竟,让自己快乐快乐才是意义呀~(唱出声)

   还有一个问题,内向真的有问题吗?内向就意味着不合群吗?(本人觉得不合群也完全没有问题的,只要不伤天害理)

   我觉得这是对内向者最大的偏见了,也饱含了对内向者深深的恶意,甚至很多人觉得内向者心理不健康......

   虽然我外向,但我觉得内向是完完全全没有问题的!


 

 从大五人格来分析的话,人格包括

五个部分: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OCEAN)


大五人格维度解读

   其实,在我看来,只要“宜人性”高的,善良温暖的,我觉得都没问题,只要不违背伦理道德,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每个人的独特性都值得被尊重。

   但我们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包括人格,我觉得可以对照大五人格,将自己解构来看,然后去修正,这样可能更容易完善自我,也能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不过根据我观察,大家完完全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情商”担忧,人无完人,没有人真的能够做到滴水不漏的,如果你觉得某个人做事滴水不漏,那是你还没看到“漏”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做好自己就好啦!


   人生就两件事,“做事”跟“做人”,无论哪件事,我们尽力去做,问心无愧即可。

   毕竟,开心最重要啦!

   不早了,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性格内向情商又低,感觉自己没救了:真的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