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只能怡情?读叶兆言的散文,从俗世日常里看收获

我特别喜欢散文,以前还很擅长散文,有次居然把演讲稿写成了散文,而且还舍不得改。所以从编辑老师那里看到《生有热烈,藏于俗常》这本书时,欢喜得不得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兆言先生,先生出生于“文学世家”,祖父是我们熟知的叶圣陶先生,其父亲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其文化底蕴可想而知。

叶兆言先生的散文里,表达了浓厚的“文人”情调,书中作者闲话文化名人,也追怀亲朋好友,贯穿始终的是他文字里体现的渊博学识和坦诚真挚,散发出平和恬淡的儒雅气息。

作家苏童认为:“叶兆言的性格为人绝对是儒家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出某种旧文人的气息。”

曾经已逝,但努力过就有收获

曾经,是每个人都会谈起的过往。在“曾经”里,有人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人无所事事,有人意气风发,也有人颓废潦倒。

有时候听人说“我当年怎么怎么样”,旁边就会有人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如果那个人一直都很努力,并且,越来越出色呢?

叶兆言先生的散文里,平实地记录了他大学时骑车旅行的事情,也有对在南京大学读书时的追思。两次骑车的经历,在南京苦读的时光,都可以看出,他的曾经是用心生活、努力学习的曾经。

而他也像俞敏洪一样,参加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学,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那需要怎样的刻苦和用心。在“开始学电脑”这章里,我看到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学习态度,他第一次用电脑打文章时,打错了就重新打,还坚决不用笔打草稿,这种毅力,就像他每一次的努力一样,为他后来的文学之路添加了充足的养分。


这些曾经的经历,让叶兆言先生成为了我国著名的作家。过去的虽然可以不用提及,但那些曾经努力的过往,刻苦的经历,是最大的收获,它影响着后来的我们。

对的圈子让成功事半功倍

在抖音上看过一段视频,是讲苏童、莫言他们的趣事。他们一起参加某活动,然后相互调侃,从那些朋友间的调侃里,可以看出他们相互的影响之大。

在这本书里,叶兆言先生写了刘震云、苏童、王安忆等作家。对他们的爱好、性格都有一些描写,当然也有很多趣事,比如作者有一次与格非参加一次活动,两人睡觉时忘了锁门,被三名小偷抢劫,格非却以为是有人跟他开玩笑,还说小偷“太野蛮,怎么能这样?””看完,真是啼笑皆非。

当然,书中还有范小青的酒量,苏童的谨慎,让我们看到原来,作家有这样的一面。而我从中看到的,是圈子问题。

进对的圈子,找对的人。

叶兆言先生的圈子,肯定少不了作家,而他们相互影响,也时常组稿写文,这也是让人很感慨的事。

先生经常和其他作家租稿,这从中体现出同频的人,对的圈子,能让事情事半功倍。这让我想到我们写书评,有编辑约稿,我们也总是会推荐朋友。因为一群同频的人,能走得更快。

对的圈子,对的人,就像航天飞船,能让我们快速实现目标,达成所愿。

读书能让你读到更好的自己

综艺节目越来越多,我们在看节目的捧腹中,缺失了很多读书的时间。

很多人都是带着功利心读书,参加工作以后就认为读书没什么用了。甚至还有读书无用论,认为不读书也能找到工作,也能挣到钱,所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读书真的没有用吗?

看诗词大会董卿出口成章,看撒贝宁满腹经纶,我们都是羡慕的,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气质,无不让人称赞。这难道不是读书带来的财富吗?

作为文学世家,先生家里肯定不缺书,他父亲是南京的藏书状元,他自己也有六橱书,说家有万卷书都不为过。但是他还会去图书馆借书,不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是他的阅读量大。他的家里有一层书橱是专门用来放借的书的。

先生说“一粒米一滴水都不应该浪费,一本书放在那不看太罪过。”

读书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人心是更辽阔的世界。读书不仅能了解世界,还可能靠近人心,让我们知道自己想要去到什么地方。它虽然不会让世界一下子变好,但能让我们在书中读到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变得可爱一点,让世界变得可爱一点。

结语

散文不散,作者通过《生有热烈,藏与俗常》让我们看到俗世日常里的人间烟火气,他的经历,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圈层的重要性,都在书中展露无遗。

书中记录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特别有画面感,不知不觉就会把自己代入其中,我们都有过一样的青春,有一样的努力,也都有自己的圈层,生活俗世都是人生的重要经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文只能怡情?读叶兆言的散文,从俗世日常里看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