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一)

1、小名的由来:毛母前两个孩子都夭折了,母亲生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做干娘,还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2、父母情况:

父亲:毛贻昌

十七岁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家里被卖出去的土地,又买进一些,共有22亩。毛顺生善于经营,后来又集中精力去做稻谷和猪牛生意,资本逐渐滚到两三千元,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在韶山冲,算是个财东。

性格:克勤克俭,精明刚强,性格暴躁,常常打孩子

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识字后也帮父亲记账。并且干活非常勤快,犁、耙、栽、割,全套农活,都样样在行,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的疾苦也体会很深。

母亲:文素勤

性格: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

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乐于助人。

3、求学之路

8岁时,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开始读书,开始了“六年孔夫子”生活。

17岁(1910年)时,克服困难,前往讲授新学的东山小学堂求学,成为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1911年,由于成绩优异,被老师带往长沙读书,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长沙革命军,当了半年兵,在这一时期,首次接触到“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半年后复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由于学校的课程有限,毅然退学,开始了去省立图书馆半年自学的生涯,并在这里系统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

半年后,由于父亲停止资助他这种漫无目的的读书,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最终,在1913年的春天,考入了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

一师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在当时的湖南,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4、谈求学与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毛泽东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