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内心深处逐渐苏醒的恶魔

小说吸引读者之处在于作者对人性之恶的揭示。在一群流落荒岛的孩子——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人类邪恶的本性随着环境和心态的改变逐渐显露出来。由破坏到欺凌,由虐杀猎物到草菅人命,这一切看似不可能由孩子做出的事情在作者塑造的故事背景下,在恐惧的催化下都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荒岛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人物主体是一群孩子的背景下,故事的情节转变相对来说是简单可控的。孩子们初到荒岛,脱离大人管教束缚的喜悦,随后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团结,因为生火还是打猎而产生的分歧,对谣传的“野兽”产生的恐惧,因恐惧而疯狂的虐杀。作者构想的情节使读者深信不疑,孩子们在那样的处境中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在暴风雨中惊恐到极点的孩子们确实会像虐杀猎物一样疯狂的围攻使他们恐惧的一切,尽管那是另一个孩子。恐惧打开了孩子们内心深处恶魔的枷锁。这恶魔一点点的成长,它起初只是嘲笑有缺陷的孩子,破坏小孩堆砌的沙堡,朝孩子眼睛里仍仍沙子,它觉得这不算什么,就下狠手殴打假扮猎物的孩子,之后它去偷火种,去抢生火用的眼镜,直到它被恐惧释放出来,这恶魔一旦出笼,就再也不会回去了。暴风雨中的虐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作者通过一个个简单可控的转折将故事推向不可逆转的高潮,释放的恶魔与泯灭的人性。

同样是因为在荒岛的闭塞环境中,文明的社会体系是极度脆弱的,更何况这个体系建立于懵懂的孩子们之中。当象征秩序的海螺连同又一个生命一起被巨石碾碎,文明体系也在孩子们当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恶魔的疯狂。

在全书的结尾处,疯狂的孩子们为了追杀主角点燃了整座海岛,却是这野蛮血腥的浓烟引来了海军的战舰,使这些已经被内心恶魔支配的孩子们能够重返文明社会。如此的反讽引人深思,他们回归后,在文明的环境中将会怎样成长?他们又会怎样影响这个文明的社会?

这是一个让读者信服的故事,一个揭示人性阴暗的故事。

然而作者的写作风格却相对不太能让人接受。小说中大篇幅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读起来非但不能塑造出空间感,反而使人觉得冗余乏味;部分人物对话跳跃性很大,显得毫无逻辑莫名其妙(尽管是孩子的对话),作者试图用这种方式吊起读者的胃口继续阅读追寻解答,却适得其反使人费解。对于部分冲突的场面描写也缺乏张力,偶尔会有跳跃性的一句话就会使读者脱离代入感,影响通篇的阅读体验。(当然也不排除因为翻译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

恶魔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有的在熟睡;有的已经苏醒。人们发现了它,有人终其一生将其束缚;有人任其冲破牢笼,为恶世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蝇王》——内心深处逐渐苏醒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