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被讨厌的勇气》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被讨厌的勇气》

近期在看《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观点来自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但作者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是一种哲学,所以又称为“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被讨厌的勇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起初翻看这本书看到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惊讶和羞愧,作为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竟不知道阿德勒心理学。其实想来也有原因,书中提到,阿德勒毫不关心著述活动,而是热衷于在维也纳的咖啡馆里与人交谈或者在讨论组里与人辩论,所以连阿德勒也曾说:“将来也许没人会想起我的名字”。然而,领先时代100年的阿德勒的思想非常超前,观点具有前瞻性。(内心稍微有了一些平衡)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要咬文嚼字很久或者多看两遍才能稍微理解文中要表达的意思,也常常在读的时候被书中的观点所颠覆。比如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目的论”,它否定弗洛伊德的原因决定论,否认心理创伤(当然不是说创伤对个人没有影响,相反影响很大,但它关注的不是经历本身,而是个体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由此来决定个体今后的生活方式),认为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发生的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比如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个案例,一个女孩患有“脸红恐惧症”,所以她不敢向自己喜欢的男孩子表白,说等这一症状治疗好了以后,就马上跟男孩表白,书中的哲人告诉她“我不会给你治这个症状”,因为女孩自己始终不自信,抱着即使告白也会拒绝的心态,因此捏造出脸红恐惧症,她的目的本身就是不告白,因为害怕被拒绝带来的伤害。

之后在哲人与书中青年的对话中,青年表示自己羡慕一位开朗的朋友,要是自己能变成他就好了,但改变是很难的,或者根本不能实现。

哲人根据阿德勒心理学,认为青年不是不能改变,二是本身就下定了“不改变”的决心,所以觉得自己根本无法改变。阿德勒心理学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所谓“生活方式”就是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如果把性格和秉性看成是“生活方式”的话,它更多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如何给经历赋予意义,那这些世界观是不是就很好改变了呢?

所以哲人认为青年之所以会觉得不能改变,是他本身就对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说实话,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又被书中的观点所震撼,震撼的是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很多痛苦,来源本来就不是经历本身,而是我没有学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没有勇气去选择用幸福的眼光去看待。这本书用“哲学”两字来形容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确实要贴切很多,真是让你每看一遍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选择“生活方式”


目前我还在坚持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今天所输出的观点均来自书本《被讨厌的勇气》,我也在尝试着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输出书中观点,开始寻找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希望给自己一点锻炼,也给屏幕前的你带来一些共鸣。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为你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