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第32篇——到底有没有“垃圾书”?

知识青年大抵都是崇尚热爱知识的,这些知识呢,以新鲜出炉,有知名的研究机构或者大学做背书,有坚实的实验数据做论证,最好再有对人类、社会进步有宜为佳。

这样的知识谁不爱呢。

每年大批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大学里走出来,在他们眼里,这样的知识是日后要追求的,是坚定维护的。而有些知识,就显得落后了 ,甚至是糟粕了,是要摒弃的,甚至是对立的。

当然我肯定也是倾向于前者。

但是我遇到了些问题。

从研究生毕业到现在工作也马上5年了,从一开始在职场中的不习惯,到现在基本摸懂了职场上的种种规则,有些经验和变化我认为是很理所当然的,我把这称之为自己边更“聪明”了。

但是前一阵,和过去大学期间的一个朋友聊天,说起她的各种职场的不顺利甚至是PUA,我用我的经验一一解惑,还给她出了注意,说“你要看每个人的利益结构是啥,对方想要什么,说话做事符合对方的利益就好相处了”。但是她还是不得其解,我又照了两本书过去,她说这不是“垃圾书”吗? 我一下子就悟了。

到底什么是“垃圾书”呢?到底有没有“垃圾书”呢?

在我们的印象里,那些“厚黑学”、“会说话会办事”、“职场潜规则”这类主题的书,应该就算是“垃圾书”。

当然,我也翻看过两本,以前也是看到书名嗤之以鼻,现在则把这些内容概括为“中国人民在生活中通过摸爬滚打总结下来的‘实用主义哲学’”。

对,实用主义的经验罢了。这些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小时候记得地摊上还好多官场沉浮、酒局纵横之类的书,大抵这些东西随着时代变化也不适用了。

但不得不说,有些内容也不是糟粕,也不“垃圾”。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基本的利害关系,一些必要的客套和话术、人情往来,不学吗?怕也是不行吧。职场和人际关系不是铁板一块,规则都立好了,刚毕业的年轻人啥也不管进来做就是了。我以前也是吃过亏,而且是在国企,也是不懂得这些东西,想来惭愧。很多伙伴,大学里就摸清了,工作后就顺利很多,要比我强不少。

后来我想,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甚至工作许多年也不会转变这样的想法。

可能经验使然吧。

像我们,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教科书里学来的,如果家长不是职场里的明白人,大抵孩子也学不会这些东西。这就会有一个惯性,就是只相信通过教材传递的,系统化的知识。而那些流传于市井间的“人生经验”,可能都被归结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这其实是没问题的,教科书的内容,严进严出,每位作者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相信他们,风险小,收益大。而市井中的经验,宽进宽出,谁都能写上一把,写出来的也不一定对,适用的情况、前后背景也不交代,相信他们,风险大,收益不定。

教科书的内容,像是大厨做好的菜,端到你面前。那些根须烂叶早就清理干净了,你看到的是赏心悦目又营养丰盛的佳肴。而市井的经验,像是啥呢,挖藕人,大清早出来,在齐腰的淤泥里,吭哧吭哧挖到的一个个莲藕。大厨的饭菜,专业、诱人。大叔的藕,污黑,脏了吧唧。大厨不是人人都能当,但是藕却人人都能挖。

有些人只吃大厨的菜,见不得泥里的藕。我想也大可不必。还是回归实用主义吧,毕竟都是食物,能填饱肚子就行了嘛。

前几天下单了一本书,叫《每天懂点人情世故》,我看了一半,发现还真有那么几个地方玩做的不合适的。我们都是在红尘中,在世俗里,你我若没出家,就免不了这些小细节。

“人情世故”,换个词也叫“油腻”,希望我们都别油,还是那句话,回归实用主义,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第32篇——到底有没有“垃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