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这本书,一共有三个序言:两个推荐序,一个自序。
钟煜:只有她能让我相信:养孩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作为《我和宝贝》的杂志主编,她有很多的时间和林老师接触,而且从林老师身上获得了养育孩子的营养。
她所获得的营养中的我有2点比较认同:
第1种营养“父母总是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女性总是会有这样的思想,在外工作的时候觉得对不起家庭,对不起孩子;当回归家庭的时候觉得对不起自己。
当在出差的路上,加班的夜晚,在心底能够用这句话聊以自慰;,同时当你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的喜怒哀乐时,请相信你已经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事情。
第2种营养:世界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儿,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他,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似乎妈妈们都会在顾工作还是顾孩子,自己带还是老人带的问题上纠结过。前进一步是愧疚,后退一步是不满足,放手是不甘心,自己承担却又难以喘息。
遇到这一句,世界上没有一种叫非做不可的事儿,接纳了当时的情形,从此就不会再为难,也少了一些抱怨。
当年在喜欢的工作中全力以赴,如今慢慢的退回家庭,重新调整生活的优先级,都是安静清晰的决定。
朱正欧:一本书一次成长
我问林老师:为什么我们那么在意孩子在人前的表现?
林老师说:缺乏自我认可的父母,往往要通过孩子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对于如何做父母的根基性问题的回答:
带着敬畏之心去探索内心的奥秘,带着接纳之意去看待情绪的起起落落,带着温和之情去好好的说出每一句话。
你看,对于我们能说好的每一句话,实际上都是有难度的。
如果看到孩子在写作业时的墨迹,在刷牙洗脸这件事情上的不屑,甚至在你拒绝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翻出的白眼,你能带着温情去说话,那一定是经过修炼的。
作者说到他得到的最大启发是: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对于我们和孩子的相遇,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外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外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
接下来这句话最重要:且不论究竟是谁帮谁。
自序:心理营养的由来
在这教养孩子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对一件事奇怪:为什么孩子会有出现偏差行为。
林老师说作为一个人生命的原始状态,必然是渴望人见人爱,被人喜欢和接纳,而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那为何孩子依然会出现偏差行为呢?
合理的逻辑:孩子需要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比得到别人的喜爱更重要,这些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东西,如果它不是食物、水生理营养,那么他会是什么呢?
对,心理营养。
林老师还说:养孩子有什么难呢,如果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十有八九是方法错了,理念错了!樊登老师也曾经总结说,若认为养孩子是痛苦的,肯定方法有问题。
那么现在或许是一个改正的机会。
我计划用20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学习《心理营养》的过程。今天是第1篇,启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