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半宝宝近视900度,“隐形失陪”后果,家长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

最近几天,一条痛心的新闻刷爆网络。江苏扬州市一名2岁半的小女孩因为经常看手机,双眼竟然已经近视900度。

小女孩总是习惯性皱眉头、眯眼睛。家长说孩子出现这个症状已经快一年了,大家以为是坏习惯就没太在意。然而接下来的检查令人大吃一惊,在医院经过散瞳验光,发现小曼双眼近视900度。

平日里,家里的长辈对小女孩比较溺爱,为了哄孩子,家人从小女孩1岁左右开始就给她看手机。每次看手机时都特别安静,所以家人每次都让她看很长时间。


图片发自App


正是由于过早并且长期使用电子产品,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让人遗憾的是,小女孩的高度近视不可逆转,也许随着年龄增长,近视度数还会加深。

近视的小女孩家人是爱她的,因为年纪小,也有家人陪伴。同样的家人陪伴,也有质量高低之分,显然,这位小女孩家人的陪伴不称职的,是“隐形失陪”。

一、什么是“隐形失陪”?

隐性失陪是相对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长们所忽视。具体来说,隐性失陪特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给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

具体表现为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长期隐性失陪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

二、 “隐形失陪”都有哪几种类型?

1、 陪同≠陪伴

跟随孩子左右,一面刷手机,一边跟着散步。

陪在孩子左右,一面打电话,一边看着孩子玩。

陪着孩子在玩,一面和旁边的人聊天,一边看着孩子。

陪着孩子在玩,一面想自己的心事,没听到孩子在说话。

……以上情况,虽然有时间陪着孩子,但缺乏有效沟通,以上陪同不算陪伴,是当下最普遍的一种精神上的失陪。

2、 看管≠陪伴

“别动这个......,小心点那个......”

“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很多家长,虽紧紧跟着孩子,但不断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害怕摔倒、怕受委屈、怕走弯路,强迫孩子放弃这个,远离那个。

按照家长规划的“安全”方式狭小空间里活动。严重影响孩子创造力、学习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这样时刻局限孩子精神和行动的看管,也不是陪伴。

3、 物质满足≠陪伴

不少父母打着“给孩子最好的”为旗号,拼命工作。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买给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

用物质满足来代替亲子陪伴,也是当下城市家庭的一种常态。不少父母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殊不知,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带给孩子的心理给养,要比进口的奶粉和品牌服饰重要许多倍。

因为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有力量,而且可以让孩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变得更有责任心,有梦想也有激情。

4、 说教≠陪伴

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借机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各种规范制度、讲书本上知识点,讲自己的辛苦,就是在心理暗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让孩子有服从心理。

用陪伴时间,借题发挥,长篇大论以为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让孩子没有自由空间,没有亲密关系基础,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这种用命令说教代替亲子陪伴的做法,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会把父母的话当做“耳边风”,父母说得越多,孩子进步越少。


图片发自App


三、如何避免“隐形失陪”?

1、保证时间和质量的陪伴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及格线”为每周21.2小时。在0-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亲子陪伴尤其重要。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每一件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带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在他的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2、以孩子的需求为导向,只陪伴,不设限

进行有效陪伴,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以他的需求为导向,为他的成长提供支持。

玩耍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父母需要花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

让孩子掌控整个玩耍活动的进行,允许他随心所欲,真诚地认可他的成就。父母只需要给予孩子鼓励、建议和必要的支持。

假如孩子踢球,而且很有天赋,我们就积极配合他用他喜欢的方式玩耍,可是适当加以指导,提高游戏质量。家长一定要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为孩子提供教育和学习资源。

“只陪伴,不设限”,为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3、全身心投入陪伴

全身心是指,思想、行为都聚焦在陪伴孩子的时间里,把手机或者家务活放到一边,专心致志陪孩子玩游戏、做运动、沟通或者阅读。

作为家长控制自己情绪,也是全心投入到有效陪伴的必要条件。如果本来就陪伴不多,还会面临情绪化的家长,孩子也会拒绝家庭的陪伴请求。

眼睛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让他感受被关注。肢体多接触,让他通过短暂陪伴也感受到父母温暖的爱。

正如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李维胡德所说:“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4、愉快而和谐的双向沟通:

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琳赛·吉布森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父母只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却不关心他的情感和想法,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会严重扭曲。

相陪伴时积极互动,不是单向的请求或要求。父母经典三句话:你又干什么坏事呢?你玩什么呢?你玩的真好。更像寻访、参观,没有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好奇。

要换三句话开始沟通:“这么意思的游戏?我也好想玩啊。”“这么棒,你是怎么做到的?可以教教我吗?”用开放性问题,和孩子交流,感受孩子的内心,启发孩子的思考,分享对与错的价值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2岁半宝宝近视900度,“隐形失陪”后果,家长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