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逆的艺术鉴赏

      在对艺术作品评价中,有一个角度是很多专业人士都会考虑,而且都会作为第一因素进行考虑。那就是画者的立意。他们觉得只要了解了画者的立意,才能更好地对作品进行评价。

       但是我想说,非也。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艺术家对生命和生活真知灼见的全部表达,如果这个作品并没有表达出他的态度,而是需要通过其他辅助途径方能了解清楚,那么我只能说他的作画层次和思想境界水平太低,得回家熔炉再造,还不配被称为艺术家。

       如果欣赏一个作品,先去了解这个艺术家的背景和立意,我只想问,到底展览的是作品还是人?难道做个人物访谈节目不会更容易而且直接?还需要去看作品吗?

       或者把画家展览到橱窗里,橱窗里展览一天的生活、一个月的生活、一年的生活。甚至可以让他在医院做全身X-RAY照片,并陈列展览,那么不仅仅是他的外在,里面都清楚得很啊。


       而对于鉴赏者,了解作画者的立意背景后,在他观赏作品的时候会不自觉、移默化的遵循这个逻辑去套作品,如果这个画家是个非常有名的大画家,这种逻辑和印象将会更深刻的影响你的判断。一句“你真棒”,比尔盖茨跟你说和路人甲乙丙丁跟你说的效应,能一样吗?!别天真了,在你了解了以后,你已经被套路了。


       所以,在你欣赏完作品后,你会激动的竖起大拇指,由衷的称赞道:哦,真的是对立意最好的表达,形神具备啊,大画家!

       但是,这就是一种谋杀!

       在这里面不再有观赏者任何的看法和意见,他顶多只是一个原作思想的复制者。

       对于这类本末倒置的鉴赏模式。我嗤之以鼻。

        可能很多人会质疑我的看法。因为对艺术的品鉴模式是多少年已经固定下来而且是专家学者所行之一贯模式。但是,请别急,我再举一个例子,你绝对无话可说。

        大家都知道“一见钟情”吗?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对某一位男孩还是女孩,一见面或者非常短时间的沟通中,便对对方产生了好感。我相信大家看到这儿已经默默把这里契合到我上面所说的。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作品,是一幅会言语的、有思想、具有七情六欲,充满灵动的生命作品(你有看过哈利波特里面所有的画中人都是在行日常所为?)。我们在见面的一刹那因为对方的某种特征契合了我们(或者是多巴胺),我们就不由自主的深深关注了对方。

        于是,内心深深渴望与他继续接触、了解和亲近,各种美好的词语溢于言表,却又是小心翼翼,深恐错会。

         而因为这样,我们从不怯懦,我们敢于表达自己,让自己的与众不同在对方心里烙下特殊的印记。

         虽然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一见钟情最终因了解而分开。但是谁会因为这样的结果,去质疑和排斥这种怦然心动、热血沸腾的动情?

         所以对我而言,作者是谁没有关系,他有什么背景也没有关系。我从不关心。我只在乎一次又一次“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

         而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者,超出作品的更多表达和注解都只是画蛇添足的纰漏。

         通过作品,我们寻找到我们各自思想和画家的契合点,通过契合,我们认同作品、肯定画家、最终印证生命。

         这无论是对作品、还是对画家、甚至不同水平的鉴赏者,是最大的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悖逆的艺术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