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

——读《道德教育的哲学》有感

这可能是真的,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自然也可以是道德哲学家。

举个我已经举了很多次的例子。这段时间,由于工作太紧,紧得都差点没空读书了,但习惯以及一些自我生发的力量,让我一天不读书,就感到像是犯了罪似的。怎么办?于是,我便利用迎接孩子进校园的那段时间,手里同时捧着一本书。感觉上是有些怪,但只要做的是正义之事,也就无所谓了。

但依然带来了一些尴尬:以前总会有一些孩子见到我的时候,向我鞠躬问“校长好”,我也会同样鞠躬还礼,自从捧上了书本之后,这方面就有些疏忽了。那天,一个孩子向我鞠躬问好,我居然只回了一声,并没有鞠躬,于是这个孩子又向我鞠了一躬,又问了一声“好”。好吧,我赶紧鞠躬还礼。

对,这就是“道德”的公正性原则。孩子已经超越了遵守道德获得奖励,遵守道德是为了利益交换,遵守道德是因为法律秩序,遵守道德是某种社会契约,而直接到达了遵守道德是为了“良心”和“原则”的层面。

就在刚才,我问一个孩子:老虎、老狼是不是很不道德,它们十分凶残,甚至吃小羊时的吃相都很难看 。

那个才上一年级的孩子说:它们不是不道德啊,难道你希望它们饿死吗?我们人类也吃很多东西呢,是不是也不道德呢?

这个孩子的回答,是不是已经直接到达了生存原则的层面了呢?合乎天性的生存是自由的生存,孩子没有说出这样的道理,但我们难道不能体会到吗?

我们学校放学时,要求每个班都整队,这样护校人员就可以把已经离开校园的班级记下来,以便于强化孩子们的秩序感。这几天,总有一个附近的孩子甘当志愿者“帮忙”在北门记录,昨天他告诉我:他发现中年级某个班总是出来太迟。我当时也有了一些怨言。但这个孩子说:“他们肯定有某些原因,校长没搞清楚真相前就埋怨,对他们可能不公平。”好吧,不管怎么说,他已经触及到了公平性原则。

虽然皮亚杰说儿童的道德是有一些阶段性的,比如“自我中心”“他律”“自律”“公正”,但是儿童对公正一直就有认识,这倒是肯定的。

无独有偶,科尔伯格也提出了道德的发展阶段,他把孩子的道德发展第一阶段定为:惩罚与服从阶段;第二阶段定义为“利益交换”阶段……无论如何,我总感到这是有些问题的,我觉得这样的定义有些功利。

从我目前的教育实践看来,儿童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我还是很认可的。当孩子没有接触社会,没有陷入社会“闲言”之前,他们可能有一种对公平、公正、恻隐之心的天然认识。而作为教育者,需要的则是对这种“天然认识”的保护。

这倒不是说人性本善,而是说,真正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可能无善无不善,它是一种天然的法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