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甫《生命册》| “我是一粒种子,将自己移栽进了城市”

把《生命册》添加进购物车的时候,是因为开篇一句诗意的比拟——“我是一粒种子。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

在疫情防控流动备受管制的寒假,我在故乡寂静明媚的午后读完了它。

李佩甫以顿实的笔触和诚恳的态度,将那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和他“背后的人”都展示了出来。他写“无梁村”的风、树、夜和月光,尽显时代的怪诞以及生命浩瀚而悲凉的底色。他写“骆驼”、“梅村”、“蔡思凡”、“梁五方”、“老姑父”、“虫嫂”、“春才”......将他们的故事装订成生命册。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我可以看见那个城市与乡村之间纷纷扰扰的世界。正是这些“背后的人”,在时代的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无奈地感怀,“我的心哭了。也许,我真的回不来了。”

而我,我只有沉默。在城市里,我也是一个流浪者。故乡于我,亦是回不去的。


高中时在县城读寄宿,差不多一个月才回故乡一次。而后相继去滁州读大学,去上海读研和工作,去的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远,回故乡的次数却愈发减少。

乡村偏远,大巴只经过一条省际主干道。主干道沿途间隔一些支路,通往不同的村庄。过往乘客都在大巴经过相应的支路前喊一声:“师傅,前面路口停一下。”年少时觉得故乡的路宽敞又漫长,而今越发觉得它狭窄又短小,更添几分陌生感,仿佛是陌路,而非归途。故而每每大巴驶近,我老远便要伸长了脖子张望,唯恐稍有恍神便错过停车的路口。

下了大巴还有一段路。年少时读书每日都要走上好几遍。最近几年,随着汽车、摩托车、电瓶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步行的人越来越少。我依然坚持不让父亲来接,徒步回村,沿途总会思绪万千。

那一刻,我总是想很多,想到离开这条路后走过的其他路,想到那些小心珍藏过的人,那些大概不会再有交集的人,想到遥远的城市、遥远的单位里的简单人和复杂人,那些信任我的领导和关系微妙的同事......在这一刻,我觉得那些日常里我苦苦追求的,都不及此刻来的踏实,脚踩黄土地的踏实。故乡的土给了我力量,在这里我感到自己仿佛做成了那么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坦荡诚恳的人。母亲说,无愧于心方能免我前路慌张。

“我原以为,所谓家乡,只是一种方言,一种声音,一种态度,是你躲不开、扔不掉的一种牵扯,或者说是背在身上的沉重负担。可是,当我越走越远,当岁月开始长毛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是惟一能托住我的东西。 ——李佩甫《生命册》”

是啊,我还是得承认,故乡虽然给了我力量,却依然没有给我方向。

我爱极这乡土,爱这乡土上青葱碧绿的麦苗,爱它清新凛冽的空气,爱村口多年不变的小店。可是,我仍然在拼命逃离这里,不知方向地逃离着,摸索着。年少时,以为考上大学就有出路了;读大学时,觉得读研就明白了;读研时觉得人生漫长孤苦;工作后彷徨坚持着,成长中一边积攒自信,一边堆积怀疑。故乡让我不停认清自己,给我一路向前的力量;也让我思考和懂得“沉淀”的意义,只有沉淀下来才能向下扎根,摸索出前进的方向。嗯,毕竟,我是一粒种子啊。


因为工作的缘故,最近几年回归到有寒暑假的日子。每年冬假我都会在故乡待很久。

故乡的日子总是宁静而闲适的。没有计划需要完成,没有目标需要奔赴。

三餐吃喝是每日大戏。母亲总要花点心思。早餐里的雪菜是深藏在味蕾的久远记忆,无论走多远都怀念。午餐里的鸡肉粉丝是母亲的拿手菜,油汤边的贴饼是整道菜的精髓。晚餐的牛肉汤面是全家人的最爱,香菜和油辣子不可或缺。很奇怪,人在远方总是做不出这个味道。腊肠炒蒜苗、咸鱼、牛肉烧白菜、红烧肉、羊肉焖土豆胡萝卜、红糖糯米饭......做的人乐此不疲,吃的人每一顿都要在心底默念“八分饱更健康”,方能放下碗筷。

你看,食物就这样变成了生活的抓手,带来了真切的幸福感


还有什么是生活的抓手?

我想,应该是金钱。

《生命册》中的“骆驼”,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却也是一个命运的弄潮儿。在人际交往中,他既仗义善良又冷酷无情;在情感生活中,他既温情体贴又虚伪自私;在理想追求中,他既坚韧执着又贪婪狡诈。从基层公务员,到“北漂”枪手、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再到上市公司的创始人,“骆驼”挣得钱越来越多,对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大,他被钱束缚住了,于是爱自由的他从十八楼纵身跳下。

母亲也很爱钱。每年回到故乡,总有一件事等着我去做。那便是帮母亲存钱。

母亲不识字,也不放心别人去存,每次都要等我回家去存。每次我都留下一些,交代她要花出去不要俭省,可是下一次她总交给我更多。

母亲存钱的工序复杂。其中最复杂的便是数钱。母亲超级爱数钱,一张一张数,每数到一千便用其中一张夹好,夹够十份便用橡皮筋捆在一起。交给我的时候还要逼着我再数一遍。

去银行之前,我都会把她夹住的几张抽出来重新抚平。有一次忘记抚平带去了银行柜台,工作人员一脸无奈地弄好久才能进验钞机。

母亲总是这样。我想,每年都存下一些钱,看着积累的数字一年年变大,构成了她很大一部分的生活目标。


《生命册》中丢儿总说,“我是一个有背景的人”,“我,身后有人”。他吃百家饭长大,于是背了百家债。可是他只是一粒刚刚移栽进城里的种子,还没来得及长出枝枝蔓蔓。丢儿说他总是从老姑父那里收到一张张“见字如面”的白条。这白条压得他不堪重负,却又在一次次生命的路口给他警示。他反哺,他逃离,他披荆斩棘,他激流勇退。

骆驼不明白丢儿为何总说“我身后有人”,功成名就时总有人问丢儿“你身后是不是有人?”

我想丢儿所谓“身后有人”,应该是他身上的“反思精神”吧,是真正的所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人,对吗?不信,你回头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佩甫《生命册》| “我是一粒种子,将自己移栽进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