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发现了,我是真的超级喜欢买书,也很庆幸,我每次都能淘到便宜、质量好、内容很不错的书,于是咬一咬牙,又下单了。
最近收到的许多快递里,90%都是我买的书到了。
从读初中开始,一本很老的《三国演义》激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我至今都想不起来,那本书是从哪里来的,在此之前,我家里没有人有阅读的习惯。
一直到后来的高中、大学、参加了工作,对书籍的喜爱,一年比一年更甚。
高中骑着单车满城逛书店,但凡有书展就会逛好久,尽管我知道很多书都是盗版。那些书店我前段时间故地重游过,都没有熬过电商平台的崛起,一个一个都不复存在,其实也在预料之中。
大学里有图书馆,那个时候也读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书,但也禁不住网上书店的诱惑,自然也是买了不少。
大三在广西贵港实习,在网上买了好多书,下班了去摆地摊,傻到都买的正版(我后来才知道,摆地摊应该买高清印刷版,即盗版,性价比高),我那几天摆摊的结果是,一本都没有卖出去。
再后来开店,我的想法是在店子二楼整一个书吧,也因此又买了大几千块的书,那些书随着我从湖南回到了湖北,构成了我书架里众多书籍的一部分。
算起来,从开始阅读,一直保持至今,也有十来年了。
这十几年来,读过朱自清,读过金庸,读过鲁迅,路遥,霍达,余华,贺享雍,苏童,萧红和史铁生,读过川端康成,东野圭吾,海伦凯勒,荻原浩,毛姆……读过历史,读过青春、武侠、寓言和诗词歌赋……
那些读过的文字和知识体系,从明面儿上讲,堆积成了一本又一本的实物书籍,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收藏到个人装修成的书房里。
从另一方面来说,带给我的改变,应该是这一路走来的个人想法的提升、思绪的明朗、逻辑的清晰。
2
在前不久,我习惯于把读过的书,整理一些读书笔记,发布到个人的小红书账号上。
一来算是我读过的见证,等再要去熟悉内容的时候,看笔记就好;
二来是和众多爱好阅读的小红薯们交流的一个渠道,相互评论一些看法、推荐更多好看的书。
这一个月来,每天都能养成阅读习惯,更多的是被书里的内容吸引,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海边理发店》《面纱》《贫穷的本质》等这类书籍,基本上是一字一句读完的。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应该是所有读书、爱书的人的通病。
从记账软件上,我大概看了一下:
4月份过去,买书共花费了694.34元,买了38本。
5月份至今一个星期,买书花费了143.77元,买了14本。
哪一天买了什么书,花了多少钱,我都会记录得一清二楚。
有人会问:
买那么多书,看得完吗?
这是个所有读书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且我也发现,能问出这样问题的人,他一定是不喜欢阅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买那么多书,确实看不完,但,很值得。
书本没有保质期,我十几年前买的书,至今也可以反复来学习,并且,对于我这种不抽烟、不酗酒、不打游戏、不刷抖音的人而言,买书真的是再划算不过的一件事,主要是,我很喜欢,千金难买。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
你读那么多书,都记住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读过的书,真的记不住。哪怕做了笔记,做了摘抄,多次复习,也还是记不住。精神食粮这东西,丰富的是精神层面,就像吃饭,一日三餐那么多顿,吃出了什么感觉没有,自然没有,山珍海味最后也不过是排进了厕所的粪便,当然,吸收的是营养,享受的,是吃的过程。很多东西,身边的人不会告诉你,学校也不会教授,只能靠自己去摄取、实践。
主持人窦文涛说过:
读书,给人的好处就是,忘。你看了也不必记得,你说有什么用?不用管它,但是好像确实有一天,当你要用到它的时候,它就会找到你,会浮现出来。
这句话,包括作家张悦然及身边的观众,都表示赞成。
3
所以我也一直坚信,读书,并不是别人所说的:读了那么多书,最终还是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凡的工,组建一个平凡的家庭,何苦折腾。
而是,阅读带来的改变,一直都藏在骨子里。
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是内心那一份善意;
是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的气质和内涵;
是思考时的魅力体现;
是丈量这个世界的距离的一个媒介;
也是戒骄戒躁最好的方法。
诗人普希金说: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作家毛姆说: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钱钟书先生说: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作家培根说:
读书就是将别人的思想变成一块块石头,然后筑起自己的思想殿堂。
作家赫尔岑说:
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这些也是我不太喜欢读电子书的原因,伤眼睛,并且也没有那种读书的环境。
我也一直在想着,等买了房子之后,我一定会打破传统的装修风格,把客厅装修成那种小图书馆式的学习与娱乐一体的环境,我也相信,在这样的环境里,身心能得到舒展,当然也希望我的孩子也会爱上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