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之六

审查江北囚徒

1500年,王阳明29岁,6月,他出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明朝刑部下设十三清吏司,负责各省诉讼事物,云南清吏司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所以王阳明非常的繁忙。7月,提审大厅重修,9月重修完毕。提牢厅主事是每月轮换制,由十三个主事轮流担任。十月正好轮到了王阳明,虽然当时王阳明患有结核性支气管炎,但是仍然励精图治,制定了狱中规则,并为后世沿用。审查完了江北囚徒之后,王阳明一度北上,准备回京复命。但是1502年5月行至扬州时候,突然病情加重,继而卧床不起,迫不得已,他只好向朝廷请假,乞求回乡养病。《阳明先生行状》记载了当时王阳明患病的原因,白天在衙门起草公文,处理日常事务,晚上回家之后也不休息,秉烛夜读“五经”和秦汉书籍,诗文日益精进。父亲担心他积劳成疾,让佣人不要带灯进入书房,王阳明怕父亲担心,就等父亲就寝之后,在点灯读书,通常都会读到深夜,最终因为劳累过度,染上了呕血之症。

求道访仙

1502年春天,审完江北囚徒之后,王阳明前往道教名山茅山游玩。在茅山,他偶遇同在茅山游玩的丹阳人汤云谷,汤云谷当时也向往神仙之学,还向王阳明详细介绍了呼吸屈伸之术和凝神化气之道。王阳明生来身体就非常羸弱,一直对神仙的超脱境界羡慕不已,这一念头萦绕他心头多年。后来他终于悟得道教神仙之不足,迎来了自己思想的大转变。汤云谷最初也是向往道教神仙的,但是最终还是踏入了官场。十二年后,两人再会于丹阳。王阳明从茅山下来之后,又前往位于青阳县西南方的九华山游玩。该山又称九子山,因为山峰酷似九瓣莲花,故称九华山。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到场,至今还保留着诗仙李白的书斋。

王阳明登上九华山后,参观了无相寺和化城寺等古刹,并在此住下来了。九华山有五个洞窟,此外还有山岭十一座,山泉十七处,水源两处,溪川渊池名胜众多。王阳明晚上在古刹休息,白天参观游览,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写了一首《九华山赋》,在文章中王阳明感慨人生如梦,荣华富贵如同木槿之花,朝荣夕逝。感叹自己虽然有几分雄杰的资质,虽然没有被俗情所迷惑,但仍然是一无所获,如同这草木一样正在慢慢腐朽,真实遗憾至极。成事者,不应介意周边小人的诽谤,要真正为民办事,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济世之业,自己至今仍然没能完成。于是王阳明不由得羡慕起道教神仙,羡慕那种超脱尘世晦浊的境界,羡慕那种志存高远的精神。但是结尾王阳明也写到,因为牵挂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所以不忍心弃世入山,如果没有了这些羁绊,他或许造就出家修行去了,正是这份念及之心,才让他最终悟出了佛教老庄的不足,从而坚定的信奉儒学。

至此,王阳明心中的雾霾一扫而空,他悟出了佛学和道家的不足,转而笃信儒学,佛教追求的是弃绝人伦,也就是放弃对亲人的恩爱之念,这完全有悖于王阳明有志于家国民生的志向的。王阳明以孝为本,转而批判佛学和老庄思想,这一转变的意义非常重大且深远,众所周知,孝道是孔孟之教儒学的根本,也是儒学区别于道教和佛教的关键所在。虽然他们批判到胶河佛教,但是对其中的一些积极的思想也给予了肯定,比如两者追求的是把人引入永远光明的世界,在这一点上是好的,但是如果过与拘泥于此,又会使人明灭本性,他们觉得道教和佛教的最大缺点就是没有以人为本,没有顾及到人的本性。

道教认为,真正的超脱之道就蕴藏在天地万物中。佛教主张,即心成佛,即身成佛。由此可见,虽然道教和佛教都主张通过出世来探究道之本源,但求道的最终航结果还得回到现实本身。从本源来看,儒学和道教佛教的出发点不同,儒学主张以人为本,要求直接从现实出发去求道。在王阳明的观念中,孝道是人本性的流露,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而佛教和道教则将孝道视作假和空。好不夸张的说,孝道就像横在佛教和道教咽喉处的一把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