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20多岁,别总是偷窥别人的朋友圈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觉,越是刻意不做某件事,越是忍不住想去做。


自从毕业以后,每天穿梭在上下班的人潮中,工作也越来越忙。


可每天下班后回到小小的出租房,总是习惯性拿起手机,在几个常用APP之间辗转数次之后,发现夜深了,才想起洗漱。


即使工作不需要加班,也不知不觉养成了熬夜的习惯。于是每次熬夜之后都会告诉自己,明天开始要戒手机了。



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总是习惯在年初立下flag,读书、旅行、运动、恋爱、工作,可是每到年末,往往无疾而终。于是,下一年又周而复始。


说好的“分秒必争”,一有空却总是忍不住想去追剧看手机,而干的最多的事就是刷朋友圈,甚至有人半小时不去刷个朋友圈,就会感觉错过了一个世纪的大消息。


大多数好友都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仅一个月可见”,最多“仅半年可见”。每个人一边想要分享喜怒哀乐,希望被关注,一边似乎又越来越在意自己的“隐私”。


一直觉得朋友圈像谜一般的存在,明明无关紧要,却千方百计地“勾引”着人的心;明明知道打开后广告扑面而来,却生怕错过任何一条不是广告的信息。



有一次在好友群里聊天,高中班上某某某同学又结婚了。脑子里一转“XXX”,有点熟悉却又极其陌生,群里沉默好久,没人说话。


原来,距离高中毕业,已经过去了七年,而高中一共只有三年。细想毕业后的这几年,除了和几个好友有联系之外,其他同学即使加了微信也只是安安静静躺在彼此的好友列表里,以及停留在偶尔“手滑”朋友圈点赞。


而对于彼此生活的了解,仅限于朋友圈。


很多时候,我在朋友圈里看着他们精力充沛的样子,特别羡慕。运动打卡、英语打卡、旅行打卡、读书打卡......似乎每个人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井然有序,充满激情与活力,不是积极向上,就是岁月静好。


我在加班熬夜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运动健身;我在被一篇文章标题弄得头昏脑胀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享受宵夜;我在庆幸终于赶上了最后一班公交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享受付费知识充电。


我不得不时常怀疑自己,是我的能力有问题,还是运气不太好?



身边的朋友都学起了化妆、改变了着装,别人的生活越来越精致,我的生活越来越随意;别人的生活正在以倍速前进,我的生活似乎还在停滞不前。


朋友圈里的大家都过得很好,好像只有我怎么努力都未见起色。有时候,我也安慰自己,或许朋友圈只是假象,其他人的现状也如我一般。


呵呵。


潜意识里:我可能“就到这了”


直到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词——“瓶颈期”,也称“平静期”,意思是说,在这段时间,需要冷静地去面对这种状况。

叔本华这样描述瓶颈期:无论何时,每个人都确实需要配备一定份额的焦虑或者担心;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压舱物,才能走出一条笔直和稳定的航线一样。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特别容易焦虑和迷茫,而这样的人很多。



之所以会觉得自己停滞不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太在意短期结果。


运动一个月后,体重没变;读书三个月,感觉没提升;连续五个周末去旅行,都赶上下雨天;花了几个通宵写的方案,总是被否;追了半年的女生,朋友圈秀起了恩爱,但不是你。


于是,flag常倒又常有。


每个人都有两种能力,一种“隐性”能力和一种“显性”能力。显性能力是能看得到的,比如学历、驾照、证书。而隐性能力是看不到的,比如洞察力、自信心。


而多数人对自我认知的注意力习惯转移到显性能力上,自认为遇到瓶颈期的人,可能只是遇到了显性能力的瓶颈而已。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生活是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的。每个人不只是活在当下,更是在为未来奋斗。换言之,如何走的更长久,才是根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要因为暂时的迷茫和慌张,而左右了你前进的方向。你终会在某个阶段成长为一个自信而强大的人。

更多精彩,来vx公众号  校园深度精选撩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才20多岁,别总是偷窥别人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