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的记忆--李家窑or泰安堡

图片发自App

记忆总是在不停的行走,她步履虽然蹒跚却倔强的与你背道而驰,随着你渐渐地长大,成熟,老去,而她却与你渐行渐远最终散落在尘埃中。有很多的记忆都是这样经不住时间无情的打磨而散落,我试图挽留,但终究拉不住记忆从不停歇的脚步,无奈的看着它一点一点的消失于远方。

我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庄,在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这里已经叫泰安村,土改时期由李家窑变成的友好社,和泰安堡变成的泰联社都不复存在,我生我长的村是友好社和泰联社的合体,它有一个意义深远的名字__泰安,这段更名的历史也只是在后来我从父辈们聊天的只言片语中获悉。

那时黄河岸边的村村落落被称为四十里一道滩,黄河南北两岸有大大小小的村庄十几个,村村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有时是一条小路,有时是一条水渠,北岸的村落都北依剪金与无量两山,南望涛涛黄河,南岸的村落则北傍河水,南靠堡子山,黄河从西南的乌金峡急湍流出,弯延东北,继而东南,在山之阴水之阳形成一个大大的湾,而这个大大的湾叫北湾!

我们泰安村正处于北湾的中间地带,占地并不大但人们居住很集中,虽不是房连房但大多人家是墙连墙的。

村东李家窑和村西泰安堡已经根深蒂固置入了北湾乡四十里一道滩上人们的心中,当别人问你哪个村的,你若说泰安,那人一定会追问,窑上还是堡子,窑上便指李家窑,堡子自然就是泰安堡。

李家窑确实李家很多,但并不是同一个李家,也许他们有共同的远祖,但支支叉叉分的已难以寻根,而李家窑到底是哪一支李家的,早已无证。我从未见过李家窑,问过父母,他们也未见过,我便无从知晓它的具体位置,只是知道大概但凡住在堡子外边的那一片的人们都是窑上人,无论你是刘姓,王姓,李姓,还是郭姓,而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些姓氏的人家都是大户,往往是人口众多,住的也很集中,但都有独立的院落,一个姓氏几家乃至十几家,孤姓也有但很少。当然,不管你姓啥,你的标签是李家窑人。

而堡子我是真真切切的见过的,我家就在堡子东北墙角外,我在可以走车的堡墙上奔跑过,也在堡门洞里躲过猫猫,堡门洞很暗很深,对还是熊孩子的我来说,有点长,幽幽的感觉,但夏天的时候,门洞里有很多纳凉的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那时我便可以放心大胆的在堡门洞里走来走去。堡子里住了很多人家,都是不规则的小院子,家家门前的巷道都很窄,很多人家更是没有围墙,没有院门,每家的房子高高低低,不成规矩,而居住人家的姓氏纷乱复杂,每一个姓氏都是孤孤一家,我不知道这个约数十亩见方的堡子建于何年何月,谁人所建,小时候没意识寻问,后来上学,离家多年,现在几乎找不到可以问寻的人,只好作罢,只记得八十年代还存有几段残垣。后来堡子人家条件好的也渐渐搬出来有了独立的院子,留在堡子里的人地方也宽敞了,又在堡子里圈了院子,巷巷道道也宽了,但从外看,堡子还是堡子,因为四周的堡壕把堡子隔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直到现在!

李家窑的来厉和泰安堡的始成我已无法知晓,但是,这里三十年的变迁我亲眼见证,她曾经是那样美,那样的恬静,如娇羞的少女掩隐在高矮不齐的树荫中,我是那样的依恋她,如孩子依恋母亲,三十年过去了,她不断的在变,但她不是越变越美丽,而是变成了令人心痛的境地,合抱的老树,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大片的果园都已消失怠尽,连河边大片的稻田也变成了大小不一的草湖,取而代之的要么是并无整齐规划的一座座砖混结构的高墙房屋,要么是无人居住弃之无用的院落以及穿插于其中质地很差的水泥板路,人也越来越少,青壮年和小孩都去城市生活,留下的是老弱病残以及及将要去城里的人,唯有曾经的这里的人如一个个传奇,曾经的这里的事如一部老电影片断,影影绰绰的残留在我的记忆里!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落的记忆--李家窑or泰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