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的沉重 ——《在细雨中呼喊》书评

“命运荒诞奇妙,而回忆包容一切。”人在少年时期看不清未来,又没有过去可以回忆,他们更多的是一份向往;人到老年容不下梦想,可是否有能力回忆,得看他们所处的境况;而人到中年时既看不清前路,又焦虑于现在,走在一片茫茫的白雾之中,辨不清方向和归途,能够陪伴他的,或许只有回忆。而余华的这本书,正是一部黑色幽默与荒诞不堪的现实碰撞而出的少年回忆录。无数的回忆碎片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最现实的中国底层阶级形态。

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其政治形态还比较宽松,主人公站在中年的视角回忆起自己的父母、养父母、同年一起玩耍的朋友和那些曾与他朝夕相处却又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吞噬的人,他以及其平淡的口吻冷静的叙述着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从南门、出生、友谊再回到南门,其复杂多变又惊险刺激的经历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却又都真实地发生在主人公的少年回忆中。我从未如此真切地近距离接触过贫穷至极的农民世界,那些祖母放在路边被狗吃掉的画面是如此真实的出现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它将那个时候人们的无知、贫穷以及其具象化的描写显现,让人浮想联翩却又战栗不已——的确,如此荒诞的描写让我们怀疑其故事的真实性,却极其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的悲悯。

关于友谊。这一点让我感受颇深。小时候的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害怕一个人呐,所以总是努力地让自己显得合群,生怕被人落下。可是身边的朋友再多,我们也依然会感觉寂寞。主人公更可以说是在孤独中长大的,当然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一次次迎合别人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每一次的乘兴而来都是败兴而归,耗光了所有的热情。正如文中所述:“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候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不愿以耻辱的代价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这些经历曾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过去之中,高中的不合群却又努力让自己和同学打成一片,最后仍让自己显得格格不入。或许早一点学会孤独,能更好的和自己相处,是我们终其一生学习的课题。

小说带领我走入了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农村社会,充满跌宕的情节能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农村男女之间的蝇营狗苟之事,以及农村人对城市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不得不说此书与《活着》异曲同工,六七十年代社会的愚昧掺杂着作者黑色幽默的辛辣手法,这样写出有一种讽刺的意味。这也让我们对当今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启示我们不要去成为孙广才一样的废物,和《人间失格》一样对读者有着反向推动力。

至于艺术手法,同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一样,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抹去了时间的轮廓,让时间在不确定中随着作者的意愿而随意变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也就是大众所熟知的蒙太奇手法。这样的写法似乎也更符合回忆录的形式,恍若一个老者随意的回忆着星星点点,并不太完整的将其拼接在一起,就像一本故事集,却并不影响故事情节的顺利展开,作者也恰到好处地将人性的好坏边界拿捏到位。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也还是要回归生活。

人们在生活中挣扎,在关系中互相毁灭,在命运的黑色幽默中不甘的呼喊,但是这呼喊,最后消解在绵绵的细雨中,黏腻腻、轻飘飘,却永远无法尽情地发泄出来。这也是书名“呼喊”的由来,这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因为一切最终都会淹没在这黏糊糊的雨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忆的沉重 ——《在细雨中呼喊》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