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8 由张乃丹举报视频引发的思考,我国古代保险的发展与初衷

由张乃丹举报视频引发的思考,我国古代保险的发展与初衷

前些天,某音平台上的张姓女子实名举报国内某保险公司的视频刷爆了全网,几乎得到了举国网民的支持,一时间随之而来的退保事件层出不穷,本该以规避风险、社会保障为根本的保险业顿时处于风口浪尖,让我不禁感慨,我国的保险业究竟怎么了?


其实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曾有了“分灾(即分散风险)”的意识,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孔子也主张采用“耕三余一”的方式来应对灾荒,即把每年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储存起来规避风险。

即便是短命的隋朝,也按人头与耕地的比例抽取粮食,存放在“义仓”,用于赈灾的“专项口粮”。


待至宋朝,范仲淹购置田地,建立了“范氏义庄”,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用义庄的收入赡养同族,刚开始是公平对待、人人有份,后来,随着范氏子孙的增多,资助的对象主要以特殊群体为主,如贫困、孤寡、丧葬、嫁娶等。

这样的模式很快得到了各地的效仿,到清朝时,已有“义庄满天下”之说,这应该便是我国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了。


至于商业方面,早在商周时期,当时的商人们便有了“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意识,水运时会避免将所有货物全部放至一艘船上。

到了清代,漕运发达,四川盛产井盐,盐商们在通过水路将货物运送出川时,经常会遭遇船只倾覆的事件。为了减免损失,当时的政府便会从盐税中抽出一部分费用对遭受货物损失的盐商给予相应的补偿。

与之差不多的存在还有清末的“艚船会”,这个位于东北的民间机构,是为了应对在鸭绿江与辽河上船只的倾覆与盗抢风险自发成立的,他们向入会的会员收取一定的银两,用于补偿出险的船只,这样的模式与现今的保险何其相似。


纵观历史,我国先民对抗灾祸、规避风险意识的产生不可谓不早,保险业的发展与起源不可谓不久远,但归根结底,其初衷都是为了分散风险,使大家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带有公益与救济的性质,并非以盈利为目的。

而今的保险业,得益于精算技术的发展,险种越来越细化,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被全方位保障的保险制度下,但当你面对着五花八门的险种,在那些厚实、晦涩难懂的保险合同书上签字时,你是否违背了购买的初衷呢?


鉴于和谐的因素,本文无法阐述更多的观点,如果您对保险或本文有什么看法,不妨在评论区里留言,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2-28 由张乃丹举报视频引发的思考,我国古代保险的发展与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