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古代军队夜袭敌方营寨时,为了在黑暗中让己方人马保持安静,达到突袭的效果,发明了一种奇特的管理方式:让己方人马“人衔枚,马勒口”。通俗一点讲就是,让士兵们嘴里横衔一枚像筷子一样的东西,再用器具勒住战马的嘴。谁出声,谁的战马嘶鸣,事后都有据可查,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一来,人人都得管住自己的嘴,约束好自己的战马,谁也不敢大意。
几千人马在晚上行动,要保证所有的人、马不出声音,难度很大。人多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有人会说话。黑灯瞎火的,也不知道是谁说话,事后也无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那该怎么办?军官直接呵斥?声音更大,更容易暴露自己。即便管得了人,也管不了马呀!马忍不住嘶鸣,只要一声,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偷袭肯定失败。
好了,有了“人衔枚,马勒口”这一管理方式,可以保证人马都不出声。如果有人发出声音,那一定是他嘴里衔的“枚”掉了,事后也可以追究责任,予以重罚;战马嘶鸣,那一定是没勒住战马的嘴,马的主人便逃不了干系。
最好的管理,永远是“错位”的,重在管事,而不是管人。
㈡对创作者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今天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
行万里路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现实生活的深处更深处去增加阅历、体验人生、孕育情感。读万卷书则是不断提高知识素养和艺术修养,丰富文化艺术上的储备。毕竟,积累是创造的前提。
这种积累既有纵向的对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精神溯源,也有横向的对其他文化的汲取借鉴。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文学创作与修养的一体两面。去往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先作知识准备,深入乡村要有乡村的知识,深入文化要有文化的知识,深入脱贫攻坚也要对脱贫攻坚各个层面有认知和了解,要提前做足案头功课。
有些时候,我们四处行走却收效甚微,重要原因就在于把行走和读书割裂开来。如果走进山岳大川,连一点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的知识都没有,那就只能写些老生常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固然好,但古人已经说过了,今人的表达在哪里?
今人的表达必须建构在新的认知基础上。可惜在有些作品里,常常看不到科学进步给我们认知世界带来的改变,更不要说利用现有的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很多学科工具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现实了。
㈢世界上的事再怎么变化,有些事却亘古不变,比如人们对金钱的追求。
每次聊开源时,乌压压的评论中经常有人摆出考证挂靠赚钱的案例,随之引发“考什么证件最值钱?”“哪些证书对职场最有帮助?”“20岁出头适合考什么证?”
刚好前些天,有朋友转给我一篇某大神晒出靠十几本证书、每年挂靠收入近20万的奢华案例。这种一劳永逸的税后收入已经超过许多白领一年的辛苦钱了啊! 一低头我口水都快滴到键盘上了。
“你说,这方法可行吗?”朋友问。
嗯,残存的理性重新把我拉回现实。临公子虽然算不上考证达人,也算从学生时代开始陆续拿下六七本认证,讲真,这事得分阶段给答案,还得避免本末倒置。
学生时期
这个阶段的证书基本可作为走出象牙塔、步入职场的敲门砖。像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虽分量有限但肯定有比没有强。
重点放在两个地方:第一、专业相关认证。第二、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认证(哪怕初级)。
比如,我大学读电子信息工程,这是个“软硬兼施”的专业,所学既包含软件又包含硬件,一时半会儿也看不明白未来要做什么。
于是我先考了一个网络工程师,又拿下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没事干时自己学了PS、基础测试方法啥的。摸着良心说,以我当时的水平真要正儿八经地对着岗位标准,经验不足+ 能力半吊子,论实力绝对被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但它们却成为我还未毕业就拿到社招岗offer、进入上市互联网公司的加分项。
再比如,我一同学在外国语学院,虽然读中文系,可她早早考过英语专八和教师证,这也成为申请实习机会时简历上的亮色。
所以首先你要明白,同等条件下,专业证书绝对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优势。
你设身处地想想,假如你是老板,同样学校、同样专业、同样是三好生拿奖学金,有认证加持的是不是偷偷让你内心天平倾斜几分?再退一步说,就算与专业无关,没准也能变成一个小小的惊喜点。
我的第一份工作,面试官中有一位是古典音乐发烧友(也就是我未来的主管),入司很久后听他说,当初看我资料的第一眼居然是“电子琴九级、钢琴十级”……
工作0-5年
此阶段,尽量让证书成为你的筹码,尽量往你职业规划上靠。它们是你升职加薪的捷径,也意味着更多职业机遇。
不少人觉得,证书不就是镀金吗?不就是外行人装门面吗?实力才是最好说明!
咳,镀金镀得厚,含金量也是杠杠的;装门面装久了,那就变成真的。
是没错,有些人特别擅长考试可实操不行,那又如何?又不影响你成为纸面+ 实战两头开挂的人。这二者完全不冲突啊,只会锦上添花,让你有更多可选项( 这就和问“女生外貌重要还是内涵重要”一个意思,都重要嘛)。
上周其他部门有个老员工离职,据说理由是,几年了都做重复的事,工作没技术含量始终没晋升没加薪,想换换环境。
可换环境后会打开新世界大门吗?
不会。
无数类似的案例证明,这样情形下跳槽不过是扬汤止沸,很可能换了份差不多的工作,没多久又重新走上老路。
我们都知道,混职场最要紧的是核心竞争力,如果说能力、经验是你的软技能,那么,学历、证书就是你的硬条件。二者交相辉映固然最好,若软实力不够, 硬条件来凑也没毛病啊,总比啥都没有强吧?
顺便讲一件我挺有感触的事吧。
前同事小棋,综合部人事,学历背景一般,外貌身材平平,就是那种最普通的“ 便利贴女孩”。
单身时间多,别的助理一下班相约逛街,她自学并报考通过了人力资源管理师,没多久报了商务英语课,又闲不住接着考了经济师。看过去都没啥卵用对吧?
一年多后,她跳槽到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HR,负责招聘职能岗人员,之后转为业务岗。也就三年吧,成为海外部的商务经理。
那句老话怎么说来着,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再说白了:有准备的人,才看得见机会。
工作5年以后
如果这时你该考的证书都考差不多了,或是本职比较清闲,又自带学霸体质,倒可以考虑证书挂靠这种被动收入模式。
许多公司鼓励员工考证,通过后将证书放在企业用于参与投标、申请资质等,每年给与一定费用。
若挂在非所在企业,一般建筑或工程类证书相对抢手。
就像建筑公司,假如没有取得资质证书,就算拥有再多的注册资金也不能承接施工。企业需要承接更大的工程,就需要升级企业资质。
不过坦白讲,路子有些灰色,即便有时以“外聘”的方式。
通常挂证不挂章,价格几千到几万每年不等,稀缺证的挂靠费用甚至可上10万。
我一朋友的师兄,是注册岩土工程师,当我们听说不修边幅、每天穿着灰不拉唧POLO 衫的他,除了年薪将近40万,还有以35万/3 年放在公司的证书费时,差点惊掉双下巴。
这里还想补充一点:考证的首要目的,是让它成为你的加分项,别本末倒置,为了考证而考证。
什么意思呢?
之前有位36岁的全职妈妈问我,她原先做过综合行政,离职时工资4000多,现在想重回职场要不要先考个什么证?
我:你打算往哪个方向发展?
她:职能类吧,行政、人力、培训都行,最好别太初级。
我:我建议不如学些实用技能。考证的意义不大。
她原本的工作内容简单且偏操作层面,说句有点儿残酷的话,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高级”,反而劣势随之明显——因为一位入职三年左右的员工就能干这活。
年龄与技能不匹配,这是她最大的硬伤,而非有没有证书。
不如琢磨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些实用技能,比如PS、CorelDRAW、文案写作、微商销售(别急着发出“啧”声,牛X的微商甩你108条街)。
摆正自己当前的位置,才能找到更适合的位置。
最后
我经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这证考了有用吗?等以后需要了再考也不迟。”
“以后”是什么时候?是你猛然发现,某家心仪的公司优先录用持有A证的人的时候?
是你得知,定岗评级时如果有B证能加10分的时候?
还是只有拿C证的人才能进公司TOP3项目组的时候?
那时你估计只有吃瓜的份了。
何必等职业危机了,才考虑职业发展?《奇葩说》的肖骁说:“我们人生之路之所以越变越窄,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不再有变好的欲望,也不再相信努力有用。”
别瞅啥都觉得没用,默许自己什么事都不做。取得贴合你职业生涯的高含金量证书,无论对前途还是钱途的帮助都不容小觑。
25岁不主动选择,30岁只好被动选择,35岁就没得选择。希望在我们未来的履历上,不仅有傲人的战绩,有画龙点睛的资历,还有足以选择对方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