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眼中的黄梅禅宗

我的家乡是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旧称黄梅调,就起源于黄梅县。黄梅县除了是黄梅戏的故乡,还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著名佛教人士、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与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的赵朴初先生有言,“中国的禅宗无不出自黄梅,五祖寺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中国无寺不禅,禅宗信徒基本源于黄梅。”

五祖寺位于黄梅县城东北方向的东山之上,由中国佛教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创建于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五祖寺不仅是五祖弘忍的弘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求得衣钵之地。弘忍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幸运的老师,他将衣钵传给慧能是师徒之间的相互成就。由于慧能的独特贡献,中国禅开始真正区别于印度禅,因此赵朴初先生说“五祖寺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也因为此,宋代两位皇帝先后给五祖寺赐字“天下祖庭”和“天下禅林”,元文宗御赐匾额“东山五祖寺”。

五祖寺山门前的对联准确地反映了这一传承的过程,“上接达摩一脉,下传能秀两家。”菩提达摩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二十八代传人,东来中国后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中国禅宗的始祖。自始祖达摩起,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四祖寺也在黄梅县),传至五祖弘忍。弘忍这位幸运的老师,手下不仅有神秀这位根正苗红的高材生,也有慧能这位天才的插班生。弘忍在神秀与慧能之间选择慧能作为衣钵传人的故事,我从小就有所耳闻。《六祖坛经》的第一章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读起来像武侠小说一样精彩。

六祖慧能于公元638年,出生于在唐朝尚属蛮荒之地的广东。为了更感性地理解这个遥远的唐朝时间,我查到了另一位“唐僧”玄奘的出生时间,公元602年。慧能不识字,却通过讲经的方式创作了中国唯一的佛经《六祖坛经》。这一成就,慧能之前的几代祖师没有达到,他的竞争者神秀没有达到,去西天取经的玄奘也没有达到。玄奘是翻译家,翻译过《心经》和《大般若经》等佛经,而慧能则是一部佛经的作者,同时也像一位小说家。

《六祖坛经》第一章《悟法传衣》讲到,慧能在街市卖柴时,偶然听到有人咏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金刚经》中的经文时,“心即开悟”。正如五祖寺山门前飞虹桥一端券门上清朝名士王万彭所题写的“莫错过”,慧能闻经便悟,他没有错过这次机缘,而是决定为佛法出家。不过,人生难免会错过;别急,飞虹桥另一端的券门上还有三个字,“放下着”。如果错过了,那就放下执着。

经人指点,慧能最终来到黄梅五祖寺,拜见五祖弘忍。弘忍问慧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一上来就给慧能设了第一道关,“欲求何物”;慧能轻松过关,“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继续设第二道大关: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獦獠),怎么能成佛呢?慧能慷慨陈词,“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慧能以一个反问,漂亮地通过了第二关。弘忍本想继续考验慧能,但碍于有人在旁,不便深谈,就让慧能去柴房干活去了。

慧能在柴房劈柴,舂米;为了舂米时增加下踏的重量,慧能在腰间挂着一块石头,这块“坠腰石”至今仍在。慧能在柴房里这样干活干了八个多月。

弘忍某日将众人唤来,表明自己大限将至,要开始选择接班人了。“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偈即是诗,不用提交论文,作诗一首,便知深浅。众弟子颇有自知之明,都等着大师兄神秀作偈。神秀思前想后,几日之后的某夜三更,在南廊前秉灯夜书,作偈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的偈未能入弘忍法眼。两天后,一童子经过慧能干活的柴房时,口中唱诵着神秀这首偈语。慧能一闻,便知未见本性。慧能问童子,方知弘忍在寻找接班人之事。慧能虽不识字,但也作偈一首,请人书于南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便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两首偈语,无处不在。它们出现在黄梅汽车站内的壁画里,五祖寺的山门上,五祖寺内的六祖真身殿里,寺内殿宇的外墙上,回廊内的碑文里。这两首偈,高下立判。在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解读中,慧能在柴房干活八个多月,接近于女人怀胎的时间;换言之,慧能就是一个等待出生的菩萨。

众望所归的大师兄神秀未被选中,目不识丁的蛮夷慧能却能悟佛法得衣钵,弘忍自然深知其中的险恶。为掩人耳目,弘忍用鞋子擦掉了慧能的偈,留下一句话,“亦未见性”。

次日,弘忍悄悄来到柴房,看见慧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就问慧能,“米熟也未?”对于这一接头暗语,慧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弘忍见状,用手杖在舂米的锤头(碓)上敲了三下,就离开了。于是,慧能在夜里三更时来到弘忍的方丈室,被授予衣钵,正式成为六祖。为了防止慧能被人追杀,弘忍当夜亲自送慧能南下。

我猜测明代的吴承恩在创作小说《西游记》时,很可能借鉴了这一情景。孙悟空的师傅在他头上敲了三下,于是悟空在夜里三更时来到师傅的房内,终于学会了道行。

禅宗是一个轻视文字的教派。慧能虽然写出了《六祖坛经》,但是上述的故事读起来更像是武侠小说;在台湾著名作家蒋勋看来,众僧争夺六祖之位,无异于众家争夺武林盟主之位。而无论是初次会面时师徒间的精彩对答,还是那两首著名的偈语,抑或是“击碓三下”时的无言,都是一则一则既可以传扬佛法又简单易懂的“公案”。

中国禅宗的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拈花的故事。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达摩面壁,这些都是以心传心的公案。慧能南下途中“但吃肉边菜”与“风动幡动心动”的故事,也都是著名的公案。南下途中,慧能被恶人追杀,于是躲入猎人的队伍中,一躲就是十五载。猎人捕猎让慧能守网,每次见到入网的猎物,慧能就把它们放生了。到了吃饭的时候,慧能就在猎人的肉锅边沿上煮蔬菜,“但吃肉边菜”。最终,慧能决定不再藏遁,出山弘法。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时,正值有法师讲解《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佛陀传法给大迦叶,是一则公案;大迦叶传法给阿难,也是一则公案。阿难问大迦叶,“除了衣钵之外,您从佛陀那里还接受了什么呢?”阿难的意思其实是,“您从佛陀那里得到的佛法大义是什么呢?”大迦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大喊一声,“阿难!”阿难马上答应,“老师,我在这儿啊!”大迦叶继续跑题,“你能不能把你门口的旗杆放下来?”大迦叶话音刚落,阿难就领悟了。大迦叶第一次喊他,是为了提示他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第二次发问,则是提示他放下心中的各种成见和概念。这样,以心传心,大迦叶把禅的心法传给了阿难。

中国禅宗不立文字的传统,让我联想到了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中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这个假说加强版的描述是,我们所用的语言会塑造我们的思维;弱化版的描述是,我们所用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著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蒋根据这一假说的加强版,创作出了他的巅峰之作《你一生的故事》;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降临》也已经上映。在这个故事中,语言学家路易斯学会了外星人七肢桶(heptapods)的语言和文字。人类的语言是线性的,七肢桶的语言是非线性的。根据加强版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由于人类语言的特点,我们无法预知未来;而七肢桶的语言则是非线性的(圆环状),路易斯学会了七肢桶的语言,也就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路易斯预知到的未来是悲剧性的,丈夫会离她而去,女儿也会因罕见病先她而去,可最终,她依然选择继续自己的人生。

回到禅宗的主题上来。我们普通人依赖语言和文字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而中国禅宗轻视文字,以通俗易懂的公案传扬佛法。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我们芸芸众生会经历轮回之苦;而且,心理学经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一开篇便引用佛经开宗明义,“人生是苦”。而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禅宗祖师以及佛陀菩萨们,则“不住轮回”,“普度众生”。外星人七肢桶希望人类学会他们能够预知未来的语言,路易斯学会了,她预知到了她悲剧的人生;禅宗祖师们也希望众生学会能够预知未来的佛法,如果有人学会了,他们将预知到乐观的人生,因为未来就是“不住轮回”。

神秀和慧能的那两首偈语,便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公案。我先试着理解这两首偈语。通常认为,神秀的偈体现的是渐悟思想,“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慧能的偈反映的则是顿悟的思想。不过,作家费勇认为,慧能与神秀的主要区别还不在于顿渐之别。因为顿悟并非慧能的独创,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大迦叶见佛陀拈花而微笑,这些都是顿悟。为了理解慧能与神秀的差异,我不妨引用两个更为通俗易懂的公案故事。

第一个公案故事来自印度。国王想让一个大臣当宰相,于是设法考验他是否能够胜任。如何考验他呢?国王让人把大臣抓住,在他的头顶上放了一罐滚烫的热油。国王对他说,你只要能够顶着这罐热油走完整个闹市区,就可以活命;如果溅出来一滴油或是人倒了,就立即处死。大臣头上顶着热油,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转念一想,任务完不成是死,不接受国王的任务也是死;横竖都是一死,不如放下恐惧和杂念,专心于头顶上的油罐,一路走下去。

国王让人通知了大臣的家属。家属们匆忙赶来围观,哭天喊地的。但是大臣不为所动,依然专心于油罐,只管继续走路。路上又来了一堆人,大声议论路上的一个美女多么漂亮,但是大臣还是不为所动,一心走自己的路。后来,又有大象在路上乱闯,行人到处逃窜,但是大臣依然不为所动,专心顶着油罐走路。最终,大臣走完了整个闹市区,当上了宰相。

第二个公案故事来自中国。一个老贼的儿子,想让父亲把偷窃的看家本领传给自己。老贼当晚就带上儿子潜入了一个富户的家里。老贼很快就到了放贵重财物的房间,而且打开了一个柜子,让儿子进去看看。儿子一进去,老贼就把柜子锁了起来,并且大喊一声“有贼”,就一溜烟儿撒腿跑了。

那户人家闻声惊醒,起来抓贼。被锁在柜子里的儿子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下自己死定了。不过,转念一想,出去拼死一搏可能会死,干等着坐以待毙更是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不如出去搏一搏。于是,他假装老鼠咬衣服的声音,引来一个丫鬟打开了柜子。柜子一打开,他就跳起来,一掌掀翻了丫鬟手上的油灯,趁黑迅速跳出窗外,冲到院子里。十几个佣人追了上来。紧急之中,他心生一计,搬起一块石头扔进了井里。佣人们以为他掉进了井里,一拥而上,都围到了井边。于是,他很轻松地就翻过院墙,回到了家里。家中父亲正在悠闲地喝着酒,儿子不禁责问,父亲您为什么要害我?老贼边笑边说,老子怎么会害儿子呢,今晚我不是已经把最好的方法都教给你了吗?儿子一听,恍然大悟。

胡适认为,这两个故事反映了印度禅和中国禅的区别;作家费勇认为,这两个故事也反映了神秀和慧能的区别。神秀的偈还停留在印度禅的道路上,而慧能的偈已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正式标志着中国禅的形成。

修行佛法的基本途径是“戒、定、慧”。神秀的偈和第一个印度故事,强调的是按部就班,持之以恒,经过一个过程渐渐达到目标。印度故事上中的那个大臣,在面临死亡的威胁下,首先抵挡住了亲人的干扰,然后抵住了美色的诱惑和干扰,最后排除了大象和混乱的干扰,专心于头顶上的热油罐,一步一步排除杂念,最终“降伏其心”,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戒了就能定,定了就能生慧;在处处有障碍的凡间,如果我们一步一步地修行戒、定、慧,就能“得大自在”,自由行走世间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抵挡权势、财富、美色等等的诱惑与妖魔鬼怪的干扰,排除万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西游记》的故事,跟上述印度的故事,以及神秀的偈,都是类似的。神秀的偈说的是,我们的身心本来很清净,但是被杂念污染了,所以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时刻不停地擦拭掉那些尘埃,让原本的清净显现出来。这个修行方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对,慧能自己也认为对于初级修行者,这个方法是适用的。只是,这个方法有个重要的弊端,那就是修行者在一步步修行时,专注于过程中的形式,最终忘了修行的本义。换个通俗的说法,这种方法容易犯“形式主义”的错误。

正是针对这个弊端,慧能的偈和第二个中国故事,强调的是戒、定、慧三位一体,是一个同时发生的整体,要至始至终都有彻底的觉悟。慧能的偈和《六祖坛经》带给世间的,正是这股彻底自由的气息,不在乎一切形式的自由气息。当然,慧能的方法就不适合初级修行者,而是适用于高级修行者。

不过,过分强调印度禅与中国禅、神秀与慧能之间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形式主义。可能是受到家乡的熏陶,我从小都不太注重形式,而是注重实质。我不太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异,我关注的是印度故事和中国故事之间的共通之处;那就是,两个故事中都存在“转念一想”的时刻。

禅,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有言,“禅的生命始于开悟”。我的觉悟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转念一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便是“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

佛教徒面对美色的诱惑时,可以对美女进行认知重评,将其想象成一具白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戒除美色的诱惑。也有人面对美女投怀送抱时,转念一想,美女也许是对自己有所图谋,最终不为所乱,不为所动。

面对两位僧人“风动”与“幡动”的争论,慧能转念一想,“认知重评”了一下眼前的情景,于是有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终结之论。赵朴初先生九十二岁高龄时所作的《宽心谣》亦是如此。“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反正都是一天,转念之间,与其愁一天,不如喜一天。

“莫错过”,努力不要错过;但是,谁又能做到凡事不错过呢?因为错过某次机会或者某个人而怪罪自己,但是转念一想,不要再错过原谅自己,于是便放下了执着,“放下着”。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也体现出了同样的禅意,“如果你因错过了太阳而流泪,那末你也将错过群星了。”

我曾讲过作家木心的一个类似故事。木心在一位朋友生前没有原谅他,朋友过世后木心后悔不已。因为错过了原谅这位朋友,木心痛哭。但是,转念之间,木心停止了哭泣,他想到自己已经错过了原谅朋友,但是现在不能再错过原谅自己。

心理学领域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也有小朋友在使用认知重评的策略。在“棉花糖实验”中,幼儿园老师假装与四岁左右的小朋友玩游戏,老师在游戏开始前佯装去房间外接电话,留下一块棉花糖在小朋友面前。老师和小朋友约定,如果他把棉花糖吃掉了,就只能吃到一个棉花糖;如果他能等到老师回来,他就能得到两块棉花糖。老师走出房间之后,实验便正式开始计时。棉花糖对于四岁左右的小朋友们,存在着巨大的诱惑。美味当前,有的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吃掉了棉花糖;不过,也有小朋友对棉花糖“认知重评”,将其想象成不能吃的云朵或者棉球,成功做到了延时满足,最终得到更多的美味。更重要的是,跟踪研究发现,成功做到延时满足的小朋友,不仅得到了当时两块棉花糖的奖励,而且长大后得到了更成功的人生。

最后,怎能不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呢!在过年回家之前,熊老师接到家里的电话,家里说虽然我们俩已经定亲,但是如果我们俩还没有领结婚证的话,我去岳父母家的时候就不能参加整个家族的宴席,熊老师也只能跟父母挤在同一张床,而不能跟我一起住她自己的房间。我听后略微有一丝不悦,但很快,转念一想,我跟熊老师说,“我们过年前还是去把证领了,我们领证不是因为屈服于长辈们的压力,而是在过年这么喜庆的节日里,我们把结婚证当做礼物和惊喜送给长辈们,让他们高兴高兴。”于是,我们在2017年1月17日领证了。当然了,这个故事我也跟岳父岳母讲过。对于结婚证和这个故事,二老都很高兴。

转念一想,认知重评,身戒心定脑慧。这是我对禅宗的粗浅觉悟,也是我为自己每天的生活增添一缕禅意的方法。“禅是一枝花”,“愿你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士眼中的黄梅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