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工作过后,不知不觉又到节假日了,真是光阴似箭。然而伴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回家却依然不是很感冒,这其中有一大原因是:不知从何时起,回家经常看到听到的大多是家人有意无意的感慨,诸如谁身体不好了,谁病重了,谁或谁的亲戚离世了,自己也常去医院又买了哪些药云云,生老病死这四项偏偏占了后三项,只要一在家就会“被迫接收”,听得我好不腻烦。
明明活着,却偏偏老提及死亡抑或接近死亡的年老、病症,低头脚下都是荆棘缠绕。如果谁真得重症了,没被病魔打死恐怕也要被这种情绪吓死了。
那确实是一种精神灭亡式的人生。人可以适当警觉,但是太过警觉,就会产生幻觉,有要死要病的幻觉和咒骂自己有何区别?徒增疲惫无聊。人可以适当不安,但是太过不安,心中太多“万一”,还怎样去优雅?一潭死水,通通都是消极的旧谈,谁愿意一直身陷阴影和恐慌的泥沼?人可以适当感伤,但是太过感伤,一到风烛残年难道就只剩下这些歪瓜裂枣来供奉岁月的神殿了?倒不是鄙夷他们,只是感叹人与人之间真的差别很大,快百岁的杨振宁都想着自己要活到108岁时还要做的事。作为普通人,你们可以不高谈活到百岁要做的丰功伟业,但为何不可想着且行且吟,披上梦想的月光,纵马不羁的落花,远眺高山流水?
人生,总该有个盼头吧,不断接触、尝试新事物,这才是人生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为手捧明月而歌咏长夜,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摇尾乞怜。
如果把中国人的老年生活通过延时摄影拍摄,那么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在低质量睡眠、搓麻打牌、家门口遛弯之间辗转。搓麻打牌也不是不可,但是似乎是因为他们年轻时就有所沾染,上了年纪时间更充裕,故就会更频繁地参与。你去问那些常去搓麻的老人,十个有八个不会用支付宝的常用功能,有空搓麻却不肯分出一部分闲暇来学习、接触新事物,不思进取,其实这样的人生是在倒退的。
人生有很多种正确的打开方式,譬如袁隆平老师虽然已是高龄但一直坚持打排球、拉小提琴等爱好,以前的爱好到老也不丢,是积极的延续。不过,到了一定年龄,你依然可以像年轻人那样体验下新事物,形成新爱好,从前只喜欢喊别人帮自己拍照的可以试一试自拍,这样虽不一定能紧跟时代步伐,但也不至于被时代一声不响地抛弃吧。为何老人经常代表着墨守成规和冥顽不灵的形象?为何一定要等别人等年轻人等熟练工去教你做什么?很多事情,每次你都不积极主动,最终还是免不了会落得被动。举起好奇心的锄头,这样你还可以当精神世界的耕耘者,摆弄花草,种瓜种豆,使之不陷于荒芜。
不止是要保持好奇心,还要有勇气去接触、学习它们。万事开头难,可能还要承受旁人的指指点点,不全是好的声音。不是所有的新事物都值得探索,有些甚至一次都不能碰,一经触碰都是万丈深渊;但是只要是能放在阳光下照射的事物,适合自己的,都值得你不畏阻碍,去一窥究竟。
这种打开方式,其实无需他人带入。时有人会解释他之所以有某种爱好是“被人带的”、尝试某件事是“受XX影响”云云,那言下之意,如果周围没人做某事,没人跟他有意无意地提及,他也不会产生这种爱好了?何其荒唐。你满心欢喜以为别人把你带入金碧辉煌的天堂,可谁说那不是另一个亦真亦幻的地狱。一个人有多少能力,取决于他能影响多少人;那反之,倘若一个人一直在受他人影响,当肤浅的模仿者,盲目的跟从者,聒噪的宣传者,这是被他人的思想寄生、洗脑甚至主宰了吗?比克拉姆是美国最早的高温瑜伽推广者,在05年他在美国已有超100万名学生,06年在全球坐拥1600个瑜伽室,很多明星上过他的课,最后他却以性侵等罪名需向受害者赔偿750万美元赔偿金。当比克拉姆被大量受害者指控时,他的粉丝才开始信念崩塌。失去主观判断力地“被带入”,很可能使自己沦为廉价易使唤的棋子、工具或武器。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知如何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犹如残疾。
也不要去过分期待“欢聚一堂”,接触、尝试新事物大概率意味着要独处。关上一扇深沉的门,点上一盏娴静的灯,活得不必太闹腾,所有的颜色不必都泼洒出来,冰雪初啼,末日素衣,无色乃至色,无形乃至形。世上也远没有那么多情投意合的人能常伴左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这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培养专注精神,远离无聊的八卦和无效的社交。孤独的月光倾泻在石阶上,能汇成一条澄澈的小河。而当你能轻嗅未来的暗香,拂去旁人的疏影,独自淌水便是快乐的,独自划船便是惬意的。你永远不知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但是可以尝试发挥,最终栽出一颗高枕云朵的树。过程中的汗水、泪水以及未合上的扉页,亦无需他人见证,你只管埋头搭你的积木便是。
多数人,年轻时乐于接触各种新事物,但随着年龄递增兴趣也有所消退,生活落得乏味,当然也有极少数人,从小到大都是守旧派。为何不能一如既往呢?不一定要延续少年时的所有兴趣爱好,不适合自己的自然要摒弃,但是做完减法后可否也做做加法?不然这一切体验新事物的契机都会随着阳寿一砖一瓦地减少,生活真成了柴米油盐,最后你心中家徒四壁,无声无息,就只剩下冰冷海洋里的一块浮木。
柴米油盐是生活,但生活应不止是柴米油盐。食欲、性欲等等属于底层的原始欲望,假如生活长期停留在只负责满足原始欲望的阶段,和四只脚的动物有何区别?动物的一生可以简单粗暴地被打开乃至形成模板,而人的一生可不能允许这种智商和情商都下架的行为。适时吃饭,适时做爱,适时生育,在家吃饭时你跟另一半找不到共同语言只能聊做的菜好不好吃和猪肉涨价了,却美其名曰“老夫老妻”,这明明是在掩盖这平庸而无计可施的余生,而发馊了的陈年旧事居然能不断被拿来反刍。
对于事物,当然不可喜新厌旧,但当你逐渐对一个事物的态度逐渐变冷时,难道不该“柳暗花明又一村”?总不至于无事可做吧。闲得发慌是懒惰和无聊的近义词,他懒得挖掘可做而以前从未尝试过的事,而熟悉的事似乎都做完了。倘若一个人品不错的人处在闲得发慌的状态,短期看可能没什么,至少不会加害于人;而人品败坏之辈则会乘机贼眉鼠目,兴风作浪。但从长期看,他一次次丧失了学习机遇,这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千万不要认为,学习只是学校里书本式的理论教学或者工作中为完成指标式的学以致用。广义上的学习,学说话是学,学会倾听是学,学化妆是学,这段时间学会了种郁金香是学,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也处处值得研究。不断体验新事物的本质,是不断积累和学习,无需攀比和急功近利,你的成就取决于你如何在风雨中看待秋叶与春花。
人生不可能每个阶段都处于“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状态。春花烂漫而易逝,如一本本涂涂画画的青春,但凡最重要的三年五载是匆匆晃过甚至有几分虚度的,不免会让人对着酒杯里的残月陷入焦虑,甚至随手将满杯的星辰摔成碎片。即便往后还剩下几年甚至十几年也可自圆其说称为青春,却只能浸在蔚蓝的春寒中平添一缕孤烟。
而秋叶,是锦簇春花过后的常态,不疾不徐。试问,有多少春花能经得起风雨的考验?花瓣被吹落是否还顾影自怜?默默忍受、无动于衷?只可惜不能春花开一生,无忧伴无虑。而于秋叶而言,能留在枝头固然可喜,而落下也不外乎是另一种投奔,降落亦是飞翔。也许,有苦有乐,有舍有得,有起有落,随遇而安,那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根源,不然你我终归是赶路的过客,南柯一梦罢了。
切莫说自己没空尝试。时间都是挤出来的,看你能否愿意割舍掉网上冲浪的时间。各种网络上的无效、无用、无良信息乍看也许会足够吸睛,但多审视几遍就会陷入疲乏,还浪费记忆和时间,宛如垃圾食品。而“死肥宅”的难听之处并不完全在于它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的外形,而在于能言简意赅地折射出一种不知悔改的生活方式和时代风貌。那些上班族和学生党,是真忙得昏天黑地还是自甘堕落?一个人的业余生活多丰富,并不是指他有多喜欢追剧、打游戏和刷短视频;倘若他肯宅在家尝试些与网上消遣无关的新事物,那至少也不会是个油腻的肥宅。
我们不必学成一个专家,甚至不必学成一个能手,在工作以外的积累和学习中,适当率性,足以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前段时间趣味运动会上我通过反复观看别人投篮,最终自己投篮精度大有提升,倒让我觉得打篮球也挺有意思的。要平时,我也没空没精力接触篮球。我发现,有时快乐很简单,如同苹果落地,当你将它一切两半,一半是陌生未知而变幻多端的,一半是知根知底而一层不变的,那一半正因为未知和变数而如此诱人,流出理想的汁液。人生的基本动力,以及跌倒后能爬起的再生力,大概都源于能看到那个引人遐想的另一半吧!什么都是铺设好、预先准备好甚至预演好的,循规蹈矩地打开,那样的人生一眼能望到头,反而是一种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