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分享内容是3个方面:
1. 撬动品牌营销的关键:提案的支点和杠杆(品牌课程及作业All IN ONE)
2. 如何用支点和杠杆为自己打造 IP(品牌课最后一期作业)
3. 作业及点评
(本文的探讨范畴,更适于初创企业的新品牌营销。)
1. 撬动品牌营销的关键:提案的支点和杠杆
首先,品牌和营销从来是不可分割的,基于不同的营销目标,每次的“运营+营销”动作的侧重不同,可能是侧重品牌宣传,也可能是侧重市场营销(这里的市场营销,指以传播和转化为目的市场营销。)
这里说的撬动品牌营销,可以理解为:通过带有品牌意识的营销动作(甚至包括运营动作),达到宣传和转化的目的,同时沉淀品牌资产。(在《流量池》一书中,说的叫:品效合一,这个概念比较认同,《流量池》这本书也推荐看看)
因此:如果你的项目是有宣传和转化,又希望同时沉淀品牌资产的需求,那么以下的方法论,你可以看一看。
先说一个案例:微信支付的支点和杠杆?!
2013年8月5日,微信支付正式上线,相比之下,支付宝已经布局10年,占据了巨大多数用户关于“支付”的心智定位,那么微信支付是如何通过支点和杠杆逆袭的呢?
这个关键支点出现在2014年春节前,看似偶然却又必然。
当产品团队呈现雷达般的思考状态时,往往一个微小的事件就能触发一个大想法。微信支付的破局点就诞生于这样一个简单实际的小需求之中。按春节传统,腾讯公司的每位经理都要在春节假期后的开工日,向每位员工赠送一个红包。由于员工较多,一些管理者觉得很麻烦。因此,有人提出能不能让发红包这件事变得更便捷。这一需求成为微信红包诞生的理由。从技术角度看,开发“抢红包”“发红包”的功能并不难。只用了3个星期,微信红包的1.0版本就大功告成,并且快速投入内测使用。
而之后的事情,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从2014年的除夕到第二天下午4点,超过500万用户使用了微信红包;从2014年除夕到正月初八共9天时间,有800多万中国用户领取了约4000万个微信红包,平均每个红包10元钱;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大幅增长,达到了10亿次之巨;截至2016年,腾讯每月有600万移动支付活跃用户,每天产生超过600万笔支付交易,占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
(有兴趣,可以看看《腾讯产品法》 )
现在大家应该能看到,这个支点就是:微信红包,而这个杠杆就是:春节发红包。(支点和杠杆是同时存在,无法分割的。)其实,类似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而底层逻辑和推演逻辑,都高度一致。
基于这个案例,我将重要的部分已经 标黑,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有所启发,我再把找到支点和杠杆的知识点和方法论总结一下:
『认知唤醒』
不同于广告时期高举高打的定位理论,当下更有效的品牌营销方法,应该是在(打造)某一细分品类,精准目标用户的某一痛点需求,在某一个场景下,聚焦营销,让这部分用户,在这种场景下,一旦产生这种需求,第一时间想到,并能最小成本使用你的产品,建立起用户间的传播和转化。
『知识清单』
一、品牌战略 和 营销目标,一般是创始人团队确定的,一步步拆解到年度、季度营销目标。
所有的(运营)营销动作,都是基于品牌战略和营销目标来制定的,比如说,淘宝曾经免费三年,就是个品牌战略,而营销目标是为了品牌传播,并非市场营销(转化变现)。
【品牌课:第1章——识别这些案例的案例类型。】
我们对于品牌(运营)营销方案,战术,文案,设计等好坏的衡量标准,还要考虑,是否符合这个期间的品牌战略,能否达成长中短期的营销目标,如:要传播为主?还是转化为主?。
做以下作业的时候,要顾及 品牌战略 和 营销目标,
【品牌课:第2章—— 为VIPKID设计一份定量调研问卷 。】
【品牌课:第3章—— 为VIPKID确定传播信息 。】
【品牌课:第4章—— 策划一个Big Idea 。】
二、用户视角 和 用户痛点需求,是品牌营销的第一顺位思考源点。
痛点需求,用户觉得不合理,不舒服的地方。
获得这种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做调研。
做调研当中,最无效的是:问卷调查;
最有效的方法是:自身就是超级种子用户,是产品的资深用户,甚至是KOL;
普世的方法是:找到超级种子用户,和他们进行深度的,开放的,聊天式的沟通交流,探讨,洞悉,挖掘用户的痛点需求。
做以下作业的时候,要顾及 用户视角 和 用户痛点需求,
【品牌课:第2章—— 为VIPKID设计一份定量调研问卷 。】
【品牌课:第4章—— 策划一个Big Idea 。】
三、默认选择 和 用户改变成本,是品牌营销杠杆更省力,且能撬动最大品牌营销效率的关键。
默认选择:用户正在使用的产品(有可能是你的竞品,有可能不是,但是都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举例:你是卖空调的,用户的默认选择有其它品牌空调,或者是电风扇,甚至用户可能使用打开窗户通风,来解决,炎热的问题。
用户改变成本:用户放弃正在使用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转移到你的产品或方案,需要花费的成本。
举例:你要说服选择打开窗通风的用户使用空调的成本 和 说服选择他牌空调的用户的成本是不同的。
最好的状态是,我们能基于用户已有的默认选择中用户觉得不合理,不舒服的地方(痛点需求),提供用户改变成本小的解决方案。
举例:小米,针对当时用户(默认选择)购买国外品牌智能机价格的较高(用户痛点需求),提出性价比高的智能机,对于部分不重视品牌,重视性价比的用户而言,用户的改变成本很低,因此非常乐意买单。
【品牌课:第3章—— 为VIPKID确定传播信息 。】
四、支点 和 杠杆,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基于用户更容易理解的视角,我暂且分解开来说说什么是支点,什么是杠杆。
支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基于用户视角,挖掘的用户痛点需求,给企业带来的机会点,这个机会点表达的形式可能是:切入点、破局点、引爆点、转折点、指数增长点... ...
杠杆,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撬动用户改变默认选择,投入较少用户改变成本,发生传播或购买行为(达成我方的营销目标),这个杠杆表达形式可能是:促销(最不推荐的方法)、社交货币、KOL背书、热点事件... ...
【品牌课:第5章—— 给自己做一份个人IP规划方案 。】
『方法清单』
基于上面的『知识清单』,我们总结一下支点和杠杆的底层逻辑,就是:
提案的支点和杠杆,应当是:统一于品牌战略,为达营销目标,站在用户视角,找到用户默认选择中不合理之处(痛点需求),提出用户改变成本较小的解决方案 —— 产品、运营、营销方案。
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做:
举个例子:怎么给VIPKID,找一个好的 BIGIDEA,做一个好的提案?
1 先确定这个提案的营销目标是转化还是传播?
这里我们选择的是基于1v1课程老用户 转化为小班课。
2 列举一些用户视角下的用户身份,不同的身份思考,需求是不同的?
老用户,这里的身份有几个:购买者、传播者。
孩子的身份是:使用者。
3 老用户和孩子存在的默认选择,以及其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老用户的默认选择及其不合理的地方:(询问了在孩子在上各种英语培训班的宝马获知)
A 线下小班课:接送孩子上课不方便
B 线下1V1私教课:外教来家里1V1,费用昂贵;去外教家,费用昂贵,接送孩子不方便。
C 线上1V1私教课:便捷,费用略高,孩子和老师1V1视频的时候,总是走神,不专心,不认真,学习英语兴趣一开始挺新鲜的,后来和老师熟悉了就没什么新鲜感和兴趣了,参与度低,有时候故意混时间。
4 痛点需求
A 费用高,选择私教,尤其是1v1,费用相对都高
B 性能(效果)差,中后期孩子学习的参与度和投入度低
C 便捷性,线下上课,接送孩子很麻烦
5 支点和杠杆
线上小课班:费用相对1V1私教低、更便捷、更有语言环境和氛围,孩子间有攀比心和社交需求,上课时候会更投入,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好,对英文的应用,表达方面有所提升。
6 改变成本
从线上私教1V1班 到 线上小课班,改变成本低,家长愿意做尝试。
再介绍一套推演逻辑,就是: LMCR
List:列举更多的方案可能性,注意MECE原则,穷尽但不重复。
Match:匹配,从左到右,从右至左,填写每一个表格内容,注意逻辑自恰。
Choose:做减法,最能达成营销目标的用户改变成本最小的方案。
Replay:打造小的MVP在目标用户群中做小范围验证,试错+复盘+优化方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进行推演,最终的反馈,由MVP在市场中的试运行效果来定论。
2. 如何用支点和杠杆为自己打造 IP(品牌课最后一期作业)
如何为自己打造 IP ,首先也是FOLLOW上面的 找 支点和杠杆的逻辑。
提案的支点和杠杆,应当是:统一于品牌战略,为达营销目标,站在用户视角,找到用户默认选择中不合理之处(痛点需求),提出用户改变成本较小的解决方案 —— 产品、运营、营销方案。
说说自己的真实故事:
我在李叫兽社群和三节课营销课社群,知名度较高,那么我是如何在营销大咖的社群里面脱颖而出呢?
首先我在品牌战略上,就有一个多维打单维+差异化定位的战略方案,
社群当中大部分人是专业性人才,而我因为是资深的连续创业狗,在各个岗位,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学习和执行经验,因此,我在营销领域,不是最牛的,但是无论探讨什么话题,都能说出个1234,增加自己的曝光率。
学习型社群的人,还是比较正经和学术派,我用了一个非常差异化的定位:段子手,进入所有用户的心智,(段子手是我多年刻意练习得来的技能,因为刻意集赞段子的素材,不断演练,形成了较快较好的随口飚段子的能力)。在人设方面是比较热情,幽默,乐于助人,正能量的。于是给人们在认知上造成了一些“冲突”
冲突一:这个人段子挺黄暴的,但是人设挺正直和正能量的。
冲突二:别的营销大咖,大豆高不可攀,这个人说段子,把自己的营销做的很好,也能说出点营销道道,也挺热心和亲和的。
于是,吸引关注的同时,也能引发转化,成为朋友,同时我在运营和营销领域也不断学习、刻意练习、不断进步,让他人看到我的长期交往价值,因此,形成自己的小IP势能。
我们当时有三个人,凭借个人的影响力,运营过一个营销类刻意练习社群,收了100多人的付费用户,大家一起学习,写作和刻意练习,文章被运营和营销类基本所有大号都转载过。(社群还在良性盈利运作中,我因为all in在当下的项目,从那个营销社群项目中退出。)
这背后,我就是按照清单思维一步步践行:在确定品牌战略后,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营销目标,基于社群用户的需求,做各种产品+运营+营销动作,实现自己的IP之路。
TIPS:
在最初的战略制定上,一般有两个较为有效的方案可以借鉴:
1. 高维 打 低维
2. 多维 打 单维
这个和当下流行 T 字型人才,斜杠青年,异曲同工。
在某一个领域建立自己的高维能力,再加上跨领域的涉足和多种技能的培养。
另外,最近看了一本书《逆转》,说的是: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拉德威尔,他的其他作品有:《引爆点》《异类》《大开眼界》《眨眼之间》
书中的观点,让我很有启发,在成为 IP 的路上,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想怎样善用我们的优点,其实有的时候,要懂得善用自己的缺点,比如,我当时并不是营销领域很厉害的人,因此姿态放的很低,乐于积极主动和别人互动,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成长,收获了:注意力、影响力、能力等,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