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读书,遇见未知的自己

文 / 董小琳

2016年的4月,一个宝妈突然想重拾读书。于是装了掌阅等一些软件,每天逼着自己看一个小时电子书。

2017年的4月,这位宝妈完成了拆书帮的线上训练,刚刚从1-1的最初级线下练起。

2018年的4月,已经开过6次线下拆书大课,30多场线上拆书课的她,着手筹备了自己的成长会。

没错,这个宝妈就是我。

阅读改变生活。

这两年的生活轨迹,就这样被读书改变了。

那么,你呢?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说实话,之前真没感觉这天有什么不同。但自从开始读书,一步步与书籍结缘,就感觉今天一定要做点什么才算心安。

所以,我们今天不聊书评,不讲干货。

只是想把这两年,我的读书心得,分享给你们。

除了认字,读书还需要其他条件吗?

当然,我们的价值观、认知观、眼界方向、学习习惯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就像我们要用胳膊带动手臂,用手掌带动手指一样。只有使所有元素和谐搭配,才能让阅读这件事运行顺畅,有所收获。

因此,学会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于这个过程,我们不妨来看下郝明义老师在《越读者》中的讲述。

小学:有识字能力,以及基本的阅读能力;

中学:随意而广泛的阅读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方向;

大学:深耕主修科系的阅读练习,同时选择一些选修课程的辅助阅读路径;

大学后:沿着已有的阅读途径继续开拓,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另辟蹊径。

书中给出的这条全生命周期阅读路径,我想,恐怕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现实往往是:

小学、中学被老师逼着做题考试;

到了大学突然没了压力,玩儿还来不及,谁还去看书?

毕业后,进入职场,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想学习,但拿起书却不知如何去读。

那已经这样了,怎么破?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

面对读书能力的缺失,我们只能用阅读的方式,来解决阅读的问题。

怎样解决呢?

很多朋友在后台留言说:佩服你的输入量,但更服气你的输出频率。

没错,用输出倒逼输入,是我能将读书这件事坚持下来的秘诀。

因为要输出,所以在拿起书的那一刻,就有了明确的目的。

因为要高质量的输出,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新知、开脑洞的观点会重点去关注与思考。

因为要成文发表,所以在组织文章结构、行文逻辑的过程中,会再次对内容进行加工,从而成为自己的东西。

简单一句话,要学会读书,就要写写写!别无二法。

也许刚开始,你还写不成完整的文章,那就用笔记、导图来代替。

关键在于行动,而不要拘泥于形式。

因为要写东西,所以你要输入;

因为要有输入,所以你要读书。

就是这样的逻辑顺序,让我们以目的为导向,实现了成人的学习与成长。

那么,你现在是否要立刻行动起来,设计出写写写的计划呢?

刚好,“小琳成长会”的第一期主题训练营就要开营了。

这一期的课程是围绕表达”展开的,通过对《结构思考力》这本书的拆解与演练,让你能真实掌握高效表达的技能。

也就是说,通过21天的讲解、一对一辅导,以及群内实践。让你的生活与工作,从此多了结构思考的过程。从而得到沟通更高效,表达更精准,思维更敏捷的收获。

如果你信任我这个喜欢读书的宝妈,愿意和我结伴前行,请点击《学完即用,21天让你真正学会结构思考力》,查看课程具体信息。

PS:专栏中的第一节为公开试听课,欢迎收听!

祝你能从阅读中遇到真实的自己,收获更完美的人生!

—END—

天津首位拆书家

拆书学院签约领拆

得到APP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

如果感觉文章对自己有用,请留个“喜欢”再走吧 ^_^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读书,遇见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