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化课》有感

我都想不起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看书,名人传,商业书等,除了工作和家庭以外的空闲时间都会看书.

今天要分享一本最近看的《中国文化课》

这本书是余秋雨老师,他将中国文化作为研究、写作的主线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独自完成了从空间、人物变化,走过的史记遗迹后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

我之前收听了语音版的《中国文化课》余秋雨老师关于文化的解读和中国文化脉络的讲解,从古至今文化的贯通, 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不过瘾,又卖了纸质书回来阅读。

这本书非常吸引我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文化到底如何理解;

二是书中以人物(老子,庄子、孟子、李白、白居易、苏东坡)文化线索梳理历史文化,带我们去看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

以史记(先秦、秦汉、魏晋、唐代、宋代、元、明、清、时代发展之路。

大道儒家佛家道家的成道历程。

三是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人类各大古文化中唯一的长寿者;

四、      首先引发对文化”的思考

1、        文化非常重要,很少有人否认的。但是,它的起点性问题文化到底是什么?这里说到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似乎都难以说得明白,也难以真正的用文字把它解释清楚。

余秋雨老师给文化制定了一个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关键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定义虽短,但内容却非常丰富。

余秋雨老师在给出文化定义之前,利用几个“傻问题”的例子牵引出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学术课题: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中国文化的长寿原因,中国文化的强弱所在等等。

书中举一实例,美好的愿景的跨国婚姻,文化差异导致的破裂和离异,就是双方思想上的差异,是文化的差异,其实就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的。亲情伦理体现了精神价值,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一定会形成一个人的生命格调、行为规范,或者一群人的生命格调、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本能,这就是所说的集体人格。

人物篇余秋雨的文字,华美却不艳丽,高雅却又实在。

其中摘段:《老子与孔子》认真说起来,这是两位真正站在全人类思维巅峰之上的伟大圣哲的见面,这是中华民族两个精神原创者的会合。两千五百多年前这一天的洛一陽一,应有凤鸾长鸣。

稀世天才是很难遇到另一位稀世天才的,他们平日遇到的总是追随者、嫉妒者、诽谤者。这些人不管多么热烈或歹毒,都无法左右自己的思想。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最好是对手,才会产生着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砺。淬砺的结果,很可能改变自己,但更有可能是强化自己。这不是固执,而是因为获得了最高层次的反证而达到新的自觉。这就像长天和秋水蓦然相映,长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秋水也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

惊艳于普通的文字经余秋雨老师加工之后便可以句句清新脱俗、熠熠生辉,散发出不寻常的光辉,诗化的思索天下。

中国文化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老子、孔子、屈原等人)、汉代的司马迁、三国时期的曹操、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和陶渊明、唐朝一大批诗人(李白、杜甫等人)、宋朝一大批文人(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元朝黄公望、明朝的王阳明、清朝曹雪芹、民国时期的鲁迅、钱钟书等、近现代余秋雨、杨绛等,一个完整的文化脉络呈现在我们面前。陪伴着我们,走入中国文化的核心主脉。

看文化长寿的第一个原因,体量巨大。

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堪称东方巨人。即便是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发祥地加在一起,他们的古文化地域也只有我们的几十分之一。

面积大是一方面,同时,中国人的视野也十分开阔,张口便是“天下兴亡”“五湖四海”“三山五岳”。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大的圈子范围下,还有天然的围墙和隔离带,比如天然的高峰和高原,沙漠和针叶林,在这些隔离带下,形成了一种内向的宏伟。

地域的迥然不同,可以让身处各个地方的人,达到一种优势互补。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可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样的一种近似的运动状态下,潜藏着的一种集体能量,让中国文化有了长寿的第一可能。

长寿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简易思维。

老子算是有史以来第一人,老子留下的五千字,教会了我们中国哲学不肯多添一笔,多发一声的极致境界。他如同一个清道夫,把道路扫干净。干净的路,可以让人走得更远。走远了,就是一种变相的长寿。这就是简易思维带给文化长寿的结果。

再一次的羡慕余秋雨老师的妙笔生花,曲尽其妙。再一次感受到拿起书本读的妙处,读纸书胜于听书,可以徜徉在浩瀚的文字中任你潇洒畅游。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中国文化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