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那应该是一代又一代人选择的结果吧?

最近在南周书院学习如何读懂一本经典。目前正好讲到《二手时间》。

郭玉洁老师在精讲部分讲到如何让平淡的口述拥有戏剧的感染力,其中她提到了空间意识和独白,以及更有力的对白。 

晚上打开网页,虽然也知道7/20 郑州暴雨的一些消息,但在看到有报道地铁被困者的口述,居然很认真地读了下去。我在想是否可以用学到的视角来分析这些篇口述中的场景呢?

读得过程中,脑子里既在考虑这段口述中如何能更好的体现空间意识,也在想,如何能从这段口述中看到更多的戏剧冲突, 比如乘客心情的起伏变化,如何从紧张到舒缓,再到紧张,到无助,到绝望,然后又是希望再现,从清冷的地铁站和人流攒动的地铁站的对比, 从车厢的停停走走, 从车厢外涌动的水流......口述者的讲述中本来就带着冲突。 

不过在阅读中,也在不由自主地对比,对比《二手时间》中那些场所发生的事情以及7/20 地铁惊魂中那4个多小时发生的一个个转折和最终的温情。

我早已习惯了安定,也总是知道当普通老百姓真的遇到困难时,是一定可以等到援手和帮助的。

但我又常常忘了我也是幸福的,因为生活总是安逸的。

当看过书中那些口述者的故事后,我在想,那是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故事吗?那些故事普遍吗?他们在争夺什么呢?他们愿意有怎样的明天呢?

也许没有一种幸福是天经地义的,那应该是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个整体不断选择的结果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那应该是一代又一代人选择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