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不能忘 ——读《菊与刀》有感

“我不是复仇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合上《菊与刀》的最后一页,翻开微博和朋友圈,弥漫着悲凉而感伤的气氛。80年前,我们对破败的国家,敌人的刀枪无能为力,80年后,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者,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

九月初去日本时,我对日本的印象,正如他人对《菊与刀》的诠释:“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及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我所认识的矛盾体现在每一个在电梯里遇见的日本人都会笑着轻声打招呼,在地铁里遇见用中文教我们换乘地铁的日本人,整个国家的干净整洁有序,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友好的印象。但是我也看到了,下班时间过斑马线时一大群黑西服白衬衫手提公文包的人们擦肩而过,面无表情,没有交流,没有微笑。看着每一个人都这么认真严谨,实在想不到他们的“岛国文化”非常发达。

都说日本人非常隐忍,由于国家的快速发展,他们肩负着更大的压力。我想这在二战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菊”可能象征着美,但更准确地说,它象征的是一种意境被认为伤害了的病态的美,这是由于日本民众自古以来讲究对天皇皇室的绝对忠诚导致的。出于对天皇的绝对忠诚,日本人在二战期间所做的一系列举动,我想是我包括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所不能理解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追求的“仁政”而产生的改朝换代的现象。

对于“刀”,一开始我的理解是日本崇善武术而产生的武士文化,但在作者本尼迪克看来,日本人认为“人如刀,也会生锈,这锈可能是指他的弱点,他的缺乏恒心,他的劳而无功”,它“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化的自我负责的人的一个比喻”。这也许阐述了日本军官在战败后的切腹自尽的行为,因为没有完成天皇的使命,因为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愧疚,这也许是一个人对自己理想化的自我负责的表现?“他们十分在乎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但是,当别人对他们的劣迹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感战胜。”所以这是他们不承认历史,扭曲事实的原因?《菊与刀》将日本人矛盾心理的表现、根源等进行了深入阐述,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悲剧,对于30多万中国军民的生命,他们仍欠我们一声道歉,无论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我们都无法替30多万遇难者原谅他们八十年前的所作所为。

过去,不要忘,不能忘。今天,空一座城,等三十万亡魂,怀一颗心,求人世间安稳。“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谢蕾蕾   温州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忘,不能忘 ——读《菊与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