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和“我擦”的精神力量

前几年有一个误区,因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给周围人带来的伤害和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觉得一切负面情绪都是不好的,比如下面这些:

焦虑、愤怒、嫉妒、后悔、恐惧、伤心、尴尬、担心、害怕、紧张、沮丧、迷茫、惊恐、内疚、失落、无助、无奈、失望、绝望、伤感、凄凉、苦闷、疲惫、悲伤、生气、恨、厌恶、厌烦、惊讶、困惑、孤独、寂寞、郁闷、羞愧、遗憾、为难、惭愧等。

后来接触到“诸漏皆苦”,又觉得甚至传统的正面情绪也是不好的,比如下面这些:

高兴、自豪、开心、自信、快乐、愉悦、温暖、喜悦、愉快、幸福、满足、欣慰、惬意、爱、喜欢、感动、兴奋、充实、平静、放松、温暖、踏实、祥和等。

从而开始找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人家是表情帝,自己是面无表情帝。在意识层面确实更平和了,但潜意识依然暗流汹涌。

但事实上,这些是一阶情绪,佛陀说,可以有

佛陀真正在意的,是对上面那些情绪的情绪,包括对正面情绪的贪爱、对负面情绪的嗔恨,也就是贪和嗔,我称之为二阶情绪。

一阶情绪来来去去,而真正让我们痛苦的,是二阶情绪。

佛陀发现了苦的起因,也提供了破除二阶情绪的方法。这里的关键在于识(认知)、想(判断)、受(感受)、行(反应)的循环。

当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就产生了“识”,也就是了解到当前发生了什么事;紧跟着便进行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判断完感受就来了,是高兴还是愤怒,一阶情绪升起;然后就是反应,是破口大骂还是喜极而泣,是冲动出手还是得意忘形。而我们的反应会引发下一轮的循环。

我们的痛苦,就在于我们的反应,都是习性反应。而推动我们不假思索做出习性反应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正面情绪的贪爱和对负面情绪的嗔恨。

而破除贪和嗔,打断感受之后的无意识反应,佛陀提供的方法是八正道,里面的要点在于对感受也就是一阶情绪的觉知、观察和接纳。践行八正道的实践叫内观冥想,一篇小文无法详述,可以阅读知乎上“奶牛Denny”的分享,和《内观:葛印卡教授的解脱之道》。

在日常中,我们不再视一阶情绪为洪水猛兽,觉知、观察和接纳它们,就能降低它们的强度和危害,加速它们的流转消逝,恢复平和。有一种接纳一阶情绪的方法,几乎每个人都已经下意识用过很多次,但如果更加有意识的使用,效果会更好。这就是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先默念一句“尼玛”,然后再做出反应。

对,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尼玛”的那个“尼玛”,不是梵语,不是印度语、藏语。这一句“尼玛”里,包含了对一阶情绪的觉知和接纳,对人世的谅解。没有什么情绪是一句“尼玛”无法接纳的,如果有,就再加一句“我擦”。

默念“尼玛”的时候,配合呼吸效果更好。如果是小情绪浪花,一句短平快的“尼玛”一般就可以了。如果是惊涛骇浪,那么可以配合深呼吸,如“吸气(尼~~~) - 呼气(玛!)”。视情绪强烈,“玛”的发音可轻可重,“我擦”的“擦”也同样适用。

但八正道里有一道是“正语”,“尼玛”和“我擦”不犯戒吗?

正语主要是避免五类语言,说谎、挑拨、诽谤、嘲讽、八卦,而此处的“尼玛”和“我擦”,更像是语气助词,没有恶的意思,并不指向任何人和任何事。它甚至更像流传的一些咒语,但并没有什么寄托在上面(佛陀并不认可那些咒语的作用),不过也许千百年后,未来的语言学家,倒是可能会认为我们现在说的“尼玛”是一种有魔力的咒语,毕竟史载说完之后,人们情绪会变得平和。

所以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情绪时,默念一句“尼玛”接纳一切,然后该负起责任负起责任,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该干嘛干嘛,就用这开启新的一年吧。

题外话

其实佛陀的发现和方法,在后世也被其他人独立发现过。比如《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 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而他最著名的一段话,随着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广为传播:

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一段距离。

这跟佛陀的发现,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维克多·弗兰克是除悉达多·乔达摩之外,后世已知的另外一位佛陀。

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三四行,扫码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尼玛”和“我擦”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