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懒妈”,岁月静好

陪女儿上课外辅导班的时候,我经常听到很多家长闲聊,抱怨自家孩子“脑子缺根弦”“丢三拉四““怎么讲都没有用”“好心好意地教他全当耳边风”……那感觉真是孩子们的错误“罄竹难书”啊!

的确,孩子经常小错不断,错了又错,是会让家长们感觉很崩溃。

我作为一个家有7岁女儿的妈妈,也常常担心宝贝的犯错神经太大条,说不定哪天就让我心肌梗塞高血压飙升直送急救室,从此人生完美落幕。。。

01

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这段时间总是忘东忘西。

昨天忘了把这个月的午餐费带去学校。

今早上吃着早饭又想起前一天的语文试卷忘了带回家签字,这下好了,又得挨批了。看着她一边啃包子,一边使劲不让眼泪掉下来,唉,真是个小可怜!

要换做以前,这种忘带作业之类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从女儿一开始上小学,我就超级努力地要帮她做个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乖娃娃,尽量让她少出岔子。

无论多忙,我都会拼了老命在班级信息群里爬楼,做好备忘,帮着女儿把作业处理好,再不断叮嘱第二天上学各种注意事项。真是心累,回首往事,忍不住吐血中。。。

但,一年都快过去了,女儿还是一副没心没肝的样子,自己的事情一点不着急。不管我和她爸怎么告诉她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安排,提前计划,小主本主那完全是左耳进右耳出。

看来,一心想着为小公举遮风挡雨,换来的很可能就是个傻白甜。

我可得赶紧调整战略。

放手!

然后,就有了这几天女儿的频繁出错。

再舍不得,也得狠下心。女儿慢慢大了,做父母的不能再继续剥夺她犯错误的权力啦。

嘻嘻,我要正大光明地开始做个懒妈妈,对孩子该入的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02

我的“懒妈妈”论调在好多人看来,就是不把孩子的事放在NO.1了,太不负责了!

不过说实话,真正合格的“懒妈”哪有这么好做!

这明明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压制自己母性和掌控欲爆棚的心理学艺术,好吧?

有个故事说,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她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正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孩子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于是,这位女士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了。那位老师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的,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果然,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试问,文中“多管闲事”女士的“热心助人”,是不是让我们很多家长觉得似曾相识呢?

“你太小了,这个你端不动,放着我来。待会东西摔了,砸到你了,怎么办?”

“你看你,吃个饭弄得到处都是。算了算了,我来喂你。”

“哎呀,弄得一身都是水。等你大点,再自己洗袜子吧。”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大人表达爱的方式,就是恨不得尽全部努力,去显示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总担心孩子出错,看到不完美的细节,就赶紧开始事无巨细的救场。殊不知,这样养育出的“完美小孩”也会逐渐习惯这种全方位的照顾,失去独立思考和自理的能力。

03

我想起女儿4岁左右,有一次午饭后,她跑去锅里把一团米饭抓在手里捏着玩,特别开心。结果,没多久,宝爸过来,狠狠批评了她一顿,理由是不爱惜粮食+弄得满地都是。女儿咧着嘴哭得好不伤心。

我在旁边,没有吭声,但是心里感觉很别扭。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爱惜粮食,爱惜物品。这种拿米饭玩,还搞得到处都是米粒,明显就是一种错误做法。应该被批评。

但同时,我又觉得似乎这并不是需要上纲上线的事。米饭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种玩具呢?

如果是玩玩具,那又怎么能算一种错误呢?

后来,跟一个闺蜜聊天说到这个“米饭事件”。

我闺蜜觉得我们反应过了。

“我就是懒得干涉他应该去玩什么和怎么玩。只要没有危险,一切都ok。”

她告诉我,他儿子2岁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对妈妈做的米饭特别感兴趣,总是想方设法要弄点饭团堆在地板上当橡皮泥玩。说实话,一般家长都会视这个做法为故意捣乱吧。而我闺蜜干脆就在地板上清理出了一块区域,把蒸好晾凉的米饭摆在小盘子里,让儿子随心所欲地玩。地上弄得到处是米饭,她也不多管多说,自己做自己的事就好了。等孩子不想玩了,她再把地板清理干净。等隔了段时间,儿子就不玩米饭改玩其他玩具了。

听她说得这么云淡风轻,我真是佩服至极。

这才是真正的“懒妈”策略:

妈妈预先做好过程准备(比如米饭要先晾凉,划定出可供折腾的区域,预见地板会弄脏的结果),之后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04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更何况是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呢?成人应该意识到,孩子犯错误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如果活泼好动的孩子不犯错误,才真是不正常呢。

孩子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不断地改正错误,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假如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会变得懒惰,不敢尝试,或依赖于父母。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不犯错就不知道什么才是错,也不会知道改正错误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改正错误的道理。或许,“鼓励孩子犯错”的观点会受到许多中国父母的排斥,他们会觉得这样不可理喻。其实,鼓励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05

前段时间我认识了一个9年级公校小留学生, 她正在准备申请私校的面试。她妈妈告诉我尽管女儿一个劲儿反对,幸亏学校选课日她坚持要陪女儿一起去,不然女儿有一门课的成绩就被老师弄错了。原来那个任课老师粗心漏改了女儿的一次作业所以当成了没交处理,导致总评成绩很低,后来证实孩子的确交了作业,当场把分数加高了。

这位陪读妈妈在电话里一个劲儿跟我说,“Joyce,你说这个老师怎么那么马大哈呀,怎么那么不仔细啊,要不是我今天去了发现不对劲儿然后改过来,我女儿的这学期成绩单可是会直接影响她的私校申请成功率的啊。”我非常理解这位妈妈的做法,一年前的我会有和她一模一样的做法和想法,觉得做父母的稍微多用些心思就可以挽回很多失误。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抢在孩子入坑前,就慌慌张张去把坑给填平了。我们这样做不但没有挽回什么,反而再一次剥夺了孩子人生中一次绝好的从“犯错”中学习的机会。比如这个小姑娘的情况,我不禁反思:“造成这次失误的真只是老师而已吗?其他同学几周前拿到作业评语和分数,当时孩子为什么自己没有质疑呢?如果今天妈妈不在,她自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并顺利解决吗?她妈妈是否直接夺走了一次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当着孩子面批评错误百分之百来自于别人是对孩子的误导还是保护?即使孩子自己没能解决问题, 即使这个错误成绩成了不可改的定局, 这样的错误是否是一次让女儿学习如何从失误挫折中成长的机会呢?”

今天挽回的是成绩单上的不完美,发现的是老师工作中的不仔细,也许失去的却是一次绝好的挫折教育机会,剥夺的是孩子自己从错误中认识问题根源,培养责任意识的机会。

西方孩子很早就开始拥有自主决定的意识与权力,早晨起来穿什么衣服,去幼儿园带什么零食,哪怕孩子穿反裤子甚至穿着睡衣去学校,西方父母都不会干预。他们的理念是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错误,从而减低再次犯错的几率。西方课堂的理念也是如此,学生选择什么立场与角度看待问题都是一种自由,分数高低和立场无关,只和证据与观点之间的关联度和语言表达的说服度有关。

在中国,大多数父母从孩子很小开始就习惯于帮孩子做很多决定,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去学校,大到高中毕业选择哪所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做什么工作,全社会认同的观点是“父母都是为你好。我们这么做是希望你少犯点错误,少吃点苦。”

然而,儿童的悟性恰恰都是从错误中得来的,这与“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古训如出一辙。当然,这里的“错误”并不是指违法乱纪等原则性的错误,而是孩子在求知过程中因认知能力的稚嫩导致的失败、经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弯路。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以前历经了无数次失败,也可以说犯了无数个错误,才使他最终“悟”出了“钨丝”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发明了电灯。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聪明,十全十美,希望他们永远做一个乖孩子。然而,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充满爱意的,也是错误的,自私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勿以个人的喜好左右儿童的成长,应该以儿童的成长需要为根本,辅助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统一。

孩提时代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候,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最具可塑性的时代。成人应该抓住这个黄金时段,在思想上正确地引导孩子,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去犯一些错误。孩子犯错并不是件坏事,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件好事。孩子犯错是因为他的无知,成人刚好可以抓住这样的契机好好地教育他,这种教育对他将来踏上社会后不犯同样错误是绝对有帮助的。

07

对孩子的放手,才是最大的爱。

“懒妈懒爸”策略其实是充满智慧的育儿哲学。家长们懒一点,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以前被大人代替的那些责任,学会照顾自己,进一步学会照顾别人。这样的孩子因为得到父母更多放手的信任,反而会比在禁止和不停关怀中成长的孩子更能把握做事的节奏和度,不太会做出太过分或太出格的事情。而通过探索得到的进步和成长,才会演化为孩子的核心自信及面对挫折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个“懒妈”,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