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相爱?——看《欢乐颂》有感

图片发自App

上周末,没忍住,用了两天的时间把《欢乐颂2》看完了。

看完后,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问:

是什么让我们相爱?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算是小敏从心理学的视角试图作出的一个解释,欢迎留言讨论!)


1相似

相似的价值观让我们在一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我们永远在一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倾向于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人做伴侣,如与自己相似世界观、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WHY?

因为相似性让我们感到自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相似可以给我们一种肯定感,让我们相信自己之前的人生做了正确的选择。而兴趣爱好的相似表明我们志趣相投,可以一起分享并共度快乐时光。

比如剧中,莹莹和应勤的爱情,他们是老乡,且都简单而传统。樊胜美和王柏川的爱情,非常的物质而功利,然而他们自己都认同。樊胜美把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而王柏川也觉得如果小美不是因为她家里的原因,他是不配拥有她。

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与任何情境无关。它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克里斯多福.孟

莹莹只是因为喜欢应勤这个人,她愿意为了他而不顾一切地去付出,即使房产证上没有她的名字,她也不觉得那是个事,所以最后历经辛苦,她们幸福地订婚了。

而樊胜美把王柏川看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觉得身边有这么一个人可以依靠总是好的。价值观的相似让他们可以走到一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却不能一直在一起。最后小美自己主动提出分手,结束他和柏川之间畸形的恋爱。我想即使小美不提出,早晚有一天王帅哥也会因不堪重负而分手的。


2等价

在王帅哥的眼里,小美是一个超级超级大美女,他从15岁就开始喜欢他,而他觉得正是因为她家庭的负担,所以他才配拥有她。

而赵医生为什么是和小曲在一起,关关只能暗恋。关关和赵医生在相似性上很高的,用电视里的话说就是——“都有文化”,他们都爱看书,看话剧,爱听音乐,且品味相当。但在关关的眼里,赵医生是她不能喜欢的人,因为他太优秀,太耀眼了,根本“看不到”她。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爱情其实并不盲目,每个人——即使是那些最善良的人——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都会进行一些通俗的考虑。

国际知名两性情感问题专家莉尔.朗兹在《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这书中写到,在爱情的“自由市场”中,选择另一半主要有六个要素:

1 相貌

2 物质或财产

3 地位或名望

4 知识或学问

5 社交风度或性格

6 人品

在最幸福的亲密关系中,两人的上述要素多少都是均等的。即使不均等,我们的各项品质在整体上也能彼此弥补中和、达到均衡。

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赵医生会和小曲在一起了。

五美的爱情,我最喜欢的就是安迪和小包总的爱情。如果从等价的角度来看,他们几乎每一项都是均等的。他们男才女貌,财富、地位相当,都觉得“包家”就是个屁,都在海外受过高等教育,且他们都追求纯粹的爱情,即使小包总知道安迪可能有精神遗传的基因,也始终不离不弃。

然而,我喜欢安迪和小包总,还因为他们的性格正好形成互补,小包总很“赖”,安迪很高冷。还记得第一集里小包总一脸痴笑地跟在安迪后面,不论安迪怎么冷面相对,他都是一副不离不舍的样子。安迪刚打开房门,包奕凡冷不丁地一脚踏进来,赖在沙发上不肯离开,可怜巴巴地望向安迪,一边耍赖一边卖萌地求收留。


3互补

如果说相似性和等价让我们走在了一起,那么互补让我们成为完美的一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如果两个人太过相似,就难免会让人心生厌倦。而且,如果两个人都很邋遢,那么谁来收拾卫生呢?如果两个人都很内向,那谁来打破宁静呢?

所以人们在寻找伴侣的时候,也会渴望对方拥有与自身互补的素质。不过不是随便一种互补可以哦!我们需要那些有趣的或让人生更加完整的素质。

比如赵医生为什么喜欢小曲?小曲大胆,坦然,将自己的爱暴露在天地间,且从来不经掩饰。而这是赵医生欣赏却做不到的。

再看关关和谢童的爱情,他们都爱音乐,且懂音乐。这是他们的相似性。然而,关关是一个从小到大什么都被父母安排好了的乖乖女,她特别想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生活,可她不敢。而谢童和她完全是两个相反世界的人,他父母离异、打架、进少管所、辍学。当谢童问关关喜欢自己什么的时候,关关眨了眨大眼睛,调皮地笑着,说自己就是喜欢谢童身上好玩儿的那股劲。

除了好玩,谢童还有关关所没有的自由。当关关带着谢童来见父母,被问及家庭、学历、收入,让谢童如坐针毡,借口有事先行离开。关关不顾父母的阻拦,也随之冲了出去,在她大声地对着黄浦江“啊”的时候,她体会到了有生以来的“自由”。

这就是互补的魅力,我们都不完美,当我们发现对方的某一点恰好活出了和我们自己完全不同,却是我们一直渴望的方式,我们就会特别心生向往。


4总结一下

所以,是什么让我们在一起?

六个字——相似、等价、互补。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让我们相爱?——看《欢乐颂》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