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修炼强大内心,必看阳明心学。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在今天看来,虽是唯心主义,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背离,但就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仔细品来,它也确又可取之处。
王阳明先生说,主宰我们身体的就是心,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意识、思想,而意识的本体便是良知,意识所在的地方便是一样事物。这里的良知是指人应具有的先天道德意识。
《中庸》说,“不诚无物”,就是说如果心不诚意不正,精神恍惚,就更别提洞悉事物的本质规律、做成什么事了。
无论是阳明先生的心学,还是《中庸》里的经典语句,都强调了修心的重要性,我们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是为了能战胜外物,而是看它能否明了天地宇宙的规律,内心是否能与大自然的规律协调。
大自然的规律,就是“道法自然”,一切都自自然然地存在着,让内心安静下来,让一切都自然地发生着,这就是大自然创造万物的能源所在。
一个人要修养自己,就要效法天地自然的这种特性,转化自己的情绪,把一切事物变成提升自己的机会。
比如,当我们觉得很忙,却又不得不做某些事的时候,内心就非常烦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但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当成一种修养身心的好时机,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那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能真正的修身、养性,升华自己对待事物的心态,调整自己认识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的气质就会改变,心理素质也会变得更加强大,碰上难题就能正确对待,也能随时随地保持心情的平静。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让人烦恼焦虑的低估期。想要有所作为,从这些低估期走出来,除了要顺时而行,待机而动外,还要善于在蛰伏中培养“道”的能量,这也是让心灵变得更加强大的方法。
02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可以培养“道”的力量。
一种是以“术”求胜。大多数人都是崇尚这一种方法,拼体力,拼意志力,咬紧牙关,苦思冥想,苦熬苦干,以求能出人头地,成为人生赢家。
另一种是以“道”取胜 。这种方法讲求一种境界,强调在磨炼中调整心态,去掉那些浮躁的心气情绪,培养镇定、果敢的心境,让内心进入一种静谧、安宁的状态,然后从中领悟那种能创造、掌控一切的东西,即是“道”。
身上具备了这种能量, 自然智慧日生,各种能力融会贯通,应用于为人处世, 自然处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其气势令人莫可阻挡。
如果我们用第一种方法,也就是以“术”取得成功,似乎效果显著,在不懈追求下,也能达成自己渴望的目标。
但那些成功前的各种努力也是非常艰辛的,而且,一味强调以“术” 、以“力”取胜,这个过程是以身心具疲、精神焦虑作为代价的,即使有时能达到目的,获得富贵,但很难拥有心灵的幸福感,充其量得到一些物质上的快感而已。
而以“道”取胜,就将人生的追求与道相融为一,一切生活历练都与对道的追求联系起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秉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砥砺自己,积聚一种与道相合的力量。
如越王勾践被吴王大败,数年蛰伏,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历经千辛万苦,终成一番大业。在他励精图治的过程中,其身上隐藏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气势,留下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千古佳话。
03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中庸 》曰: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
对道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时刻照看的过程,如果处于忧患之中,时刻不忘向上努力,所作所为就能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得兴旺之道。
而在安逸之时,沉溺于享乐之中,就很容易在毫无察觉的时候消磨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毫无进取之心。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尤其是在看似安逸的时候,想让自己内心强大,就要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修养身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能洗涤心灵,让心境澄明,顺应气势,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