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无可厚非的,失败的真正问题在于失败之后我们会陷入消极情绪而无法自拔

对于“不可避免的失败”不必感到内疚自责。这些失败的原因大多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背负罪恶感是不理性的行为,这不是具备抗压力的人应有的理智灵活的姿态。

罪恶感会带来恶性循环,因此要注意不让自己陷入下意识的内疚中。如果是“可从预知的失败”,需要在自责的基础上反省自身,避免造成更大的失败。但是在“不可避免的失败”和“智慧型失败”中,罪恶感就会变成一种不良情绪。所以一定不要过度自责内疚。

——[日]久世浩司《抗压力:逆境重生法则》


1、“失败是无可厚非的。失败的真正问题在于失败之后我们会陷入消极情绪而无法自拔”

当面对重大失败时,我们往往会慌张不安、思维停止转动,丧失了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满脑子都是“这次失败都是我的责任”“给别人造成麻烦很愧疚”等自责的念头,而这个时候恐惧、不安、忧虑、罪恶感、羞耻心等消极情绪就会乘虚而入。

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比如恐惧情绪会引发逃避行为,不安情绪让我们为了避免更多的失败而不敢去挑战,忧虑会让我们蜷缩在家不外出,罪恶感推动我们向受影响的人谢罪,而羞耻心则是特别值得日本人注意的消极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羞耻心是日本人的美德,不过一旦超过界限,羞耻心就生根发芽,变得顽固起来,以至于让人避免人际交往,并且自觉低人一等,变得唯唯诺诺。

失败是无可厚非的。失败的真正问题在于失败之后我们会陷入消极情绪而无法自拔。一旦失败体验过多,就会对无力感和疲倦感习以为常,我们称之为“习得性无力感”。


2、“习得性无力感”

我们会在反反复复的失败中,无意识地“习得”无力感。问题是,这种无力感还会扩大蔓延。

比如说,工作进展得不顺利,就会认为自己在其他领域也会失败;跟某人的关系出现裂缝,就觉得自己也会和其他朋友同事相处不好;工作失误受到上司批评,就会觉得周围都在对自己指指点点。这是一种受害者意识。

这些想法都是夸张的、具有严重破坏性的消极情绪。一旦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感到无能为力的话,这种悲观感就会波及其他事情,让他陷入精神低谷。


3、“出现多次失败后,就悲观地认为自己将来也会一事无成,心里满是无力感,对任何事都表现出无能为力”

我个人认为,年轻员工擅自缺勤、拒绝上班,中老年人实践动力的丧失,员工的抑郁症等,各种职场问题都源于这种无力感。在这种无力感的支配下,他们的内心陷入不良循环,并且无法从这种循环中挣脱出来,有可能造成离职。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种无力感。

这些职场问题和青少年中出现的拒绝上学、闭门不出、感情冷淡或尼特族(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相比,根源相同。在学校里,出现多次失败后,就悲观地认为自己将来也会一事无成,心里满是无力感,对任何事都表现出无能为力。


4、“一旦理解习得性无力感,我们就能科学地分析是怎样的系统导致员工感到无力并失去工作热情的”

下面我简单地说明一下习得性无力感。

①有不愉快的体验

②认为自己有无法掌控的情况

③悲观地认为不愉快体验将会持续下去

④认为自己也无法掌控将来的状况

⑤习得了无力感

一旦理解习得性无力感,我们就能科学地分析是怎样的系统导致员工感到无力并失去工作热情的。

①布置让员工产生不愉快感的工作(如过重劳动)

②让员工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状况

③让员工认为将来这种不愉快的工作还将持续,并由此产生悲观情绪

④让员工认为自己也无法掌握将来的状况

⑤员工在工作上习得了无力感

这一系列过程导致员工出现心理问题,身心疲惫,最终选择离职。


5、“要想有效地处理失败,就必须切断这个恶性循环”

我们在体验过失败后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基本如下:

①体验失败后,陷入慌乱,停止思考

②开始自责,产生各种消极情绪

③不愉快的消极情绪不断循环与加重

④回避可能产生不愉快体验的行动

⑤当认为自己对不愉快处境无能为力时,产生无力感

要想有效地处理失败,就必须切断这个恶性循环。因此,最重要的是冷静地分析理解恶性循环的入口——“失败体验”本身。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失败也分“好的失败”和“坏的失败”。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艾米·埃德蒙森教授将系统中常出现的失败分为以下三种:

①可以预知的失败

②不可避免的失败

③智慧型失败


6、“可以预知的失败”

“可以预知的失败”是不留心、不用功造成的失败,由于忙碌或是睡眠不足导致注意力不足、精神无法集中造成的粗心失误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就需要改善人手不足的工作环境。

由于没有按照固定步骤或惯例执行而出现的失败也属于这种情况。应该彻底落实公司规定,因为有意违反公司规定而发生的失败需要批评,对待由于能力不足发生的失误或麻烦也一样。这些失败可以通过适当的培训、对工作必备技术的训练来避免。


7、“不可避免的失败”

有些工作上的失败看似“可预知”,但其实是工作流程上的问题或者任务本身难度太高造成的。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不完善的工作岗位或是布置任务的上司。

我把这第二种失败称为“不可避免的失败”,它是复杂流程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失误和麻烦。这类失败多数会发生在前景模糊、存在不确定性的工作项目中。

被卷入自己无法控制的问题中而产生的失败也属于这一类,比如工作上自己没有决定权,而作为决策者的上司又出现了错误判断,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失败”。工作项目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现意外的失败也不例外。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面对“不可避免的失败”时,没有必要过度自责。虽然失败后没有内疚的表现也许会被人看作傲慢,但是背负不必要的内疚感并不是灵活理性并踏实地观察事物的抗压态度。

对这类失败,不要把原因推到他人身上,而要灵活地看待,想想是不是由上司或是环境要素本身造成的。


8、“什么是值得欢迎的‘有价值的失败’”

第三种失败是“智慧型失败”。这是美国杜克大学的西姆·希特金教授所创的词条,也可以理解为值得欢迎的“有价值的失败”。

“智慧型失败”主要发生在实验性的领域,比如说证明方案和设计可行的实验,或是探求革新性知识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就算出现失败,人们还是会褒奖一句“这次失败很有价值”。

新业务的开发、新产品的设计、新药品的研制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智慧型失败”。实验性的项目失败并不是什么坏结果,这种失败可被归类为“好的失败”。


9、“在知道将所有失败归咎于自身并不是理性灵活的思考方式后,我们就能更加科学地应对失败体验了”

我们在失败时容易变得慌张急躁、内心自责,这会导致我们陷入回避新行动的恶性循环。但是如上文所讲,失败分为三种类型,在知道将所有失败归咎于自身并不是理性灵活的思考方式后,我们就能更加科学地应对失败体验了。


10、“认真理解可能造成大失败的原因,避免重复犯错”

比如说,“可以预知的失败”是没有做好事前准备导致的,失败原因在于该完成的事情没有完成。如果做得细致严谨,完全可以避免这类问题和麻烦。护士将“近似差错报告”作为学习和反省的手段也是出自同样的道理,认真理解可能造成大失败的原因,避免重复犯错。也就是说,需要以失败的惨痛体验产生的消极情绪为跳板,将失败转换为学习的动力。经历过惨痛教训后,领悟到的知识、经验会深深地印在脑中,无法忘怀。


11、“这些失败的原因大多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背负罪恶感是不理性的行为,这不是具备抗压力的人应有的理智灵活的姿态”

第二类“不可避免的失败”是在人们卷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时出现的。失败原因多在于情况的复杂性。工作的步骤、决策的步骤比较复杂,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不可避免的失败”不必感到内疚自责。这些失败的原因大多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背负罪恶感是不理性的行为,这不是具备抗压力的人应有的理智灵活的姿态。

罪恶感会带来恶性循环,因此要注意不让自己陷入下意识的内疚中。如果是“可从预知的失败”,需要在自责的基础上反省自身,避免造成更大的失败。但是在“不可避免的失败”和“智慧型失败”中,罪恶感就会变成一种不良情绪。所以一定不要过度自责内疚。


12、“如果将这种失败体验当作成长的洗礼,那我们就能欢迎并接受这类失败的到来了”

第三类“智慧型失败”是向新事物挑战后产生的失败。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转换为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和进步。如果将这种失败体验当作成长的洗礼,那我们就能欢迎并接受这类失败的到来了。

有抗压力的人不会害怕“智慧型失败”的到来,反而会积极地接受失败,将失败作为锻炼自己坚韧性格、聪慧头脑的机会。


13、“面对失败时的处理方法”

我将面对失败时的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①遭遇失败时,学会将其分为三类

②不必过度自责

③根据分类,妥当对应,积极吸取教训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败是无可厚非的,失败的真正问题在于失败之后我们会陷入消极情绪而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