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二战本可避免
有一天,罗斯福总统告诉我,他正公开征求意见,想给这次战争起个名字。我立即脱口而出:“不需要的战争。”没有哪一次的战争能比这次战争更容易被制止的。
原因之一,确保德国领土不变埋下祸根
《凡尔赛和约》中和领土有关的条文,实际上确保了德国领土不变,德国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单一民族国家。因此,当福煦元帅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时,他作出了极为精准的判断:“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原因之二,荒唐的“援助”促使德国迅速崛起
不过,这些条文没能真正施行。恰恰相反,虽然德国被战胜国没收了约10亿镑的资产,几年后却从英美等国获得了高达10.5亿镑的贷款,从而迅速在战后的废墟中复兴起来。
原因之三,废除帝制导致权利真空
其实,最明智的措施是把魏玛共和国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由德皇年幼的孙子出任立宪君主,另设摄政院执政以巩固并加强这一制度。可惜没有这样做,反倒使得德国政权结构中出现了一个真空。
有段时期,年迈的兴登堡元帅成了德国人的希望寄托。此后不久,各种强大的力量又处于彷徨无主的状态之中,权力真空再次暴露了出来。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本性残暴的狂人大踏步地进入了这一真空。他成了德国上下复仇情绪的集中代表,并以前所未有之势侵蚀着德国人的心灵。这个人,就是下士希特勒。
原因之四,进兵鲁尔加速德国阶层分化
彭加勒是继克列孟梭之后的最强硬者,他打算建立一个在法国的庇护和支配下的独立的莱茵兰[8],而这根本不可能成功。他为了强迫德国缴纳赔款,毫不犹豫地进兵鲁尔。这当然是为了让德国遵守和约,结果反而受到英美两国舆论的严厉谴责。法国占领鲁尔激起了德国民众极大的愤慨,并导致大量滥发纸币,有计划、有目的地摧毁马克这种货币的基础。由于德国的财政和政治陷入一片混乱,加上在1919—1923年缴付了几笔赔款,马克很快崩溃了。在通货膨胀的最后阶段,430000亿马克才值1英镑。
这一次的通货膨胀,无论是在社会还是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后果。德国中产阶级的储蓄被一扫而光,这就为国家社会主义提供了天然的追随者。托拉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德国工业的整体结构被破坏。所有的流动资本都没有了,内债以及以固定资本作为担保和抵押的工业债务,当然也得清算,或者被赖掉,即便如此也不足以补偿流动资本的损失。这些后果直接导致德国这个破产的国家大规模地向外国借贷,而这一点成为了德国在其后若干年的特色……
原因之五,战胜国掉以轻心互相指望
直到1934年,战胜国在欧洲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所向无敌的。在这16年中,前协约国的三个国家,甚至只需英法两国和他们在欧洲的伙伴,随时都能借用国际联盟的名义来控制德国的军事力量,只可惜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做过。相反,美国直到1931年时还在以国外控制的办法向德国索要每年应付的赔款。而德国之所以能够付款,全靠美国给予的比赔款更多的贷款,这使整个过程变得十分荒唐。除了怨恨,一无所得。
另一方面,如果各国坚决执行《凡尔赛和约》中有关解除德国武装的条款,原本不需动用武力,更不用流血,就可以长久地保卫人类的和平与安全。然而,在德国出现轻微违约的情况时,各国都不加理会,而当违约情况变得严重了,各国又不予正视。最后,保持长久和平的愿望就这样付诸东流了。战败者无需从胜利者那里获得宽恕,胜利者的愚蠢反倒成为进一步助长失败者罪行的条件和借口。如果没有这等蠢事,失败者就不会受到进一步的蛊惑,更不会有任何的机会。
有一种大恶,它的名字叫做“善”
作为一个在那段日子里生活并工作过的人,我希望能够向读者说明: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原本可以避免;善者的软弱如何助长了恶者的凶狠;各民主国家如果不联合为更大的机构,其体制和常规是如何缺乏唯一能给民众带来安全感的恒心和信心;在10~15年的时间里,我们在自卫问题上为什么没有政策可言。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看到:慎重和克制为什么成为了导致严重危险的主要因素;出于安全和平稳目的而采取的折中妥协,如何直接导致灾祸中心的形成。我们也将看到,在这些年里,无论政局如何变动,各国共同采取广泛一致的国际行动是何等的重要。
最简单的对策是:德国在30年之内废除军备,战胜国则保持充分的军事力量。在此期间,即使不能同德国达成协议,也得建立一个更有力的国际联盟,这个国际联盟要能够保证条约的贯彻执行,或者必须经由讨论和各方同意才能加以修改。
既然有过前例,三四个大国政府一致要求本国民众作出最大牺牲,民众也曾为了共同的事业而全力以赴,并终于获得了盼望已久的结果,那么各国更应保持协调一致,以确保最基本的需求,这是非常合理的。
然而,对于这个并不过分的要求,胜利者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学问程度、知识素养和科学程度都无法给予满足。他们还是过一天算一天,由一次选举到另一次选举。结果20年的时间刚刚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可怕信号就出现了。[/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