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关键时期关键帮助》

图片发自App


如果你还没有孩子,那你可以学习这本书籍反思自己的童年;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过了关键期,那你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过去的养育方式(有孙辈的时候说不定也派上用场哈哈);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关键期,那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它呀!

这本书我真遗憾没有早点听,因为我还没有孩子,所以对于与自己不是很切身的东西没有特别强烈的了解意愿,就像我们都只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了解,连话也多听想听的一样。我记得樊老师好像在《能力陷阱》里讲过这么一个概念,你不能只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果你一味依着自己的“知识偏好”来,那会错失很多伟大的知识,而你也可能在你喜欢的地方学有所成,而这个长处最后限制了你的发展,是能力带来的陷阱,从侧面说明了你的“懒惰”,你不愿意思考那些你不喜欢的知识能给你带来什么,你只愿意享受目前喜欢的事物带给你的精神愉悦。

这里说到精神愉悦,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人类所有发展行为的本质都是愉悦。通俗来说就是寻求快感,在孩子身上也经常体现。

书中说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0-6岁其实是人类精神胚胎时期,是精神上的人逐渐成长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重点发展某一项功能,我们就把这一个时期,称为某一个关键期。

(0~1岁)安全关键期

从熟悉的母亲的子宫,来到陌生的世界,四周充满了他完全不了解的事物。他们只能通过子宫中形成的听觉和嗅觉,拼命寻找到妈妈,母亲的怀抱对婴儿无比重要,他们会去获得熟悉参照点,比如灯,被子,天花板等,它会渐渐熟悉这些事物,重新让自己获得安全感。

另外妈妈的情绪会传导给孩子,家人要尽量多关心分娩后的妈妈,帮忙分担养育任务,使妈妈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啃、抓、踩)

很多家长为孩子老喜欢啃东西苦恼,不论是吃手手、啃衣角还是抓东西等,这些都是在孩子自然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就是不断通过自己的嘴巴、手、脚(身体部位)去探知这个世界的,大脑的工作由神经元的连接,接触到到不同的物品,神经元就不断形成新的连接,然后搭建成孩子最早的心智模式。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小孩子会抓屎(吃)了哈哈哈哈)

作者建议:

在口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

①不要给孩子太多物品,造成孩子选择的困难;

②当孩子厌弃旧物品时,家长要理解、配合;

③不要过于频繁更新物品;

④家长应该把孩子要啃的物品尽量洗干净,但不必消毒过严,以培养孩子的抵抗力。

(磨牙棒和奶嘴不建议给孩子使用,阻碍了孩子的精神发育)

在手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手的敏感期,家长应该注意:

①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

②一岁多更大一些时,可以提供泥巴、水、沙子等跟大自然更接近的物品。

父母要给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到。同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保护孩子安全。

(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执拗期)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时常见问题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时常见问题

(5~7岁)文化学习时常见问题

书中对每个关键期都有相应的解答,这里就不全详尽阐述了。

书中对我来说的“啊哈时刻”(意为“爽点”或者是“顿悟时刻”)就是给孩子在一个地方在玩玩具,他可能是在发展,比如积木搭建一个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士兵,守护自己的家园;摆弄芭比娃娃,给它穿衣打扮,这是在学会照顾别人。孩子的玩具不一定只局限于市面上的玩具,或许我们可以给孩子一袋面粉,一根擀面杖或者是饺子皮,通过这些“玩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或者可以顺便告知粮食和烹饪知识(哈哈哈)

前面说到我后悔没有早点听到这本书籍,因为我们樊登书店有一次举办《读懂孩子的心》读书沙龙,我那个小组遇见了一个和我们倾诉她的2岁孩子很暴躁,动不动会动手打人,当时我没了解这本书籍,心里暗想太可怕了小孩子……然后想着可能她是想吸引人注意力啥的……现在听了这本书略微有些了解,书中说两个小孩子见面,其中一个可能是想摸对方一下,但是却“啪”一下甩脸上了,然后两个小孩就打起来了,这是空间建构没有发展好,希望这位母亲和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

我好喜欢樊登读书里的这句“通过学习了解了人类的成长规律,懂得了科学的养育方法,我们就会走上一条正确的教养之路,然后努力做正确的事,然后静待花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书《关键时期关键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