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筑基22课

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258天  2021-12-20

在第22节筑基课上,刘老师继续接着上节课的“参与性技术”进行讲解。

五、内容反应

内容反应在实际咨询的时候,用的是非常的多的。 我们需要去通过这些方法,去达到一个澄清的作用,最终弄明白他到底想干嘛?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在说什么?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合在一起 ,就叫“参与性概述”。

其实,两个人说话的时候,其实不是两个人,而是6个人:真实的你、你认为的你、他认为的你;真实的他、你认为的他、他认为的他。

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具体化,通过内容反应等等,去更多的去澄清。他到底在说啥呢?他讲的到底有哪些内容,然后反馈给他,然后他接住之后,他再跟你说,“嗯,不是,不是,我在说什么什么”,或者说“嗯,是,这一块是这样的”,这样我们的信息就达到了一个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沟通。

就他说完之后,然后你没有什么任何的反应,或者说你也没有去问他,也没有做澄清。或者你说完之后,你没有去寻求他的验证,这其实都是单向的沟通。单向的沟通信息都会不准确,所以内容反应就很重要。 在实际咨询中用的是比较多的。

1、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的区别:

内容反应,反应的是来访者的内容,就是他说了大概什么事儿;而情感反应,反应的是来访者的情绪情感。内容反应、情感反应,他俩都是反应,共同点就是反应的都是来访者的。

比如说,他有些焦虑,我们就要反映出来,他这件事情可能有些焦虑。但一般的话来说,我们不夸大,或者说不过度反映他的负向的情感。因为这样的话,容易加重他的负向的这样的一个情感。我们焦点里边讲的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关注本身就会被强化。所以我们一般不鼓励去反应或者是更多的反应,他的负向的这些东西,我们可能去看一看他的正向的,或者负向的也反应,但是不是那么多。情感反应这一块儿,在实际中的时候他有点像共情。

2、共情和情感反应的区别?

就是共情是通过情感反应表达出来,共情通过情感反应来表达,都是反映来访者的情绪、情感。 共情更倾向是一种态度。

七、具体化

咨询的基本功,就是倾听、共情、具体化、重新建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去训练的方面,包括我们怎么样去聊的比较细,怎么样在他的关键点上,能不断的去澄清、探索,像波洋葱一样,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往下走,这都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去练的。

我们要想做一个咨询,我们首先需要先看它属不属于咨询的范畴。哪些不属于咨询的范畴,我们需要清楚,像他有躯体疾病导致的,这个往往就不属于咨询的范畴了。 第二个,由于精神病导致的,就它属于精神病的范畴,这个也不属于我们咨询范畴了。第三个有神经症,他有神经症这一块的症状,那也不属于我们咨询范畴,反正就是异常的那些都不属于我们的范畴。

那如果属于我们咨询的范畴,像常见的那些情况,基本上都属于范畴。比如说学习问题,情绪状态不良,人际问题,亲子沟通不畅,这些都比较常见的。但是我们做咨询的时候,你做青少年这一块的话,基本上都会或者说经常碰见的,青少年这一块的,都会有学习这块的状况。

那你说到时候怎么办?那只能做辅助嘛,做辅助其实也就是说以药物治疗为主,。那同时我们给他该做咨询做咨询,只不过我们不是去解决他的症状,而是去调节他的认知,他的情绪状态,然后促进他有一些新的行为,等等。 我们做的是这些知、情、行,但是对于他的症状那一块是不归我们管的。

所以如果他是属于咨询的范畴,或者是能相对能做辅助,要是他是精神病的范畴,那是连辅助都做不了的。但如果他是重度抑郁的话,最好也不要做辅助,因为太危险,这一块儿他有自杀的风险。 那如果他是轻度、中度抑郁的话,你做辅助往往也是可以的,也不是说这些是不能做的,我们是能做辅助的。

我们能做辅助的条件是:第一条,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病理性的症状缓解或者基本消失。第二条,我们的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以及预防复发。那第三条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做辅助了。

假设它属于咨询的范畴,或者说能做辅助的范畴,那么我们就可以接了。但是接的话,你要看本人是否愿意,即使属于咨询的范畴,或者属于能做辅助的范畴,我们还要看他本人是否愿意。如果本人也愿意了,那我们需要在咨询的时候跟当事人去探讨,然后去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类型。即使他愿意来,但是并非就代表他是消费型的,我们要大概的去评估,去琢磨,他可能属于什么类型,是游客型,抱怨型还是消费型?

那如果他是游客型或者抱怨型,那我们可能就要花更多时间去陪伴,去了解,去支持,他想聊什么就更多的先聊什么,而不是说如何去推进咨询的进程,去改变他。因为那样的话你就走不动了。假设他已经到了消费型,那我们还要考虑他当下的能量状态如何。就像我讲的云手,他即使是消费型,但当下能量比较弱,情绪状态非常的差,那这个时候,你也没有办法跟他去更多的去探讨他的主题,目标、资源、行动,你也谈不了。

即使他想改变,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力量达不到。那这个时候可能仍然需要花时间去好好的陪伴他,让他的力量逐渐的恢复,情绪逐渐的好转。

他的话题之后才是主题,主题之后才是目标,主题是主要的话题,主要的、想聊的话题。所以我们一般他随便抛了一个话题,我们可能就已经把他当成了目标了。他刚抛出来一个话题,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具体化,就需要去确认、澄清,然后需要去探讨大概在说什么,指的是什么。他可能聊着又出了新的话题,我们仍然要继续跟随着去探讨这个新的话题,大概说的是什么。

然后还需要把这几块儿通过内容反应,然后做个概述,“大概你在说什么,几块”,然后让他自己来做个选择,看看他可能最希望先聊的,最希望着重聊的是什么。这个时候就到主题这一块了,就聊出来主题了,那么主题这一块聊出来,我们仍然要好奇是什么让你想聊这一块儿,而不是其他的。 然后去探讨他背后的在乎,他的想法,要去弄清楚他的脉络,因为他既然这样想,他一定是有他的原因的,他自有他的道理,我们要去做这些探讨,然后可能就会弄清楚何以如此。

还是慢着,去具体化,去慢慢的聊,然后了解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我们以前说过,去了解他的时间呀、地点呀、人物呀、事件呀、发生啊、发展呀、意义呀、影响呀,看法呀、评价呀、感受啊,这以前都讲过的。当然我们有的老师可能有听了,有的老师可能没听,或者听了之后又忘了,这些都要去慢慢的去聊的。

所以做咨询的时候,节奏、步调都是慢的,他跟讲课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然后才是目标,要给他具体化:他希望变成什么样?希望变成的那些具体的又有哪些?就是将他的目标一层一层的,一块儿一块儿的去细化。这样就对他的目标了解的更为清楚。那是不是他的目标就一定都要实现呢?不一定。或者说就像我们学的奇迹问句,最终是不是一定都要实现呢?我们弄那么清楚干嘛,不一定都要实现,或者也不是为了都实现,而是为了让他清楚他的方向,让他清楚他往哪走是比较合适的,是他更需要的,更想要的。 我们主要是干这事的,因为焦点特别看重的,就是我们去确认他的知觉,他想干嘛,找到他在乎的,找到他的期待,他的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后才是更详细的探讨资源。但是资源也可能在前面聊的时候,他都是混着的,大主线是这样的,你心中要有大主线,避免你聊的时候只贴着,然后一会儿贴晕了,不知道贴到哪去了。 你心中是有大主线的。但是实际中的时候,该贴着他走贴着他走,离大主线太远了,可以往回扯扯,然后继续贴着他走。只要不离大主线太远就行。这样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很多的东西也就弄清楚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五次,三五次不行十来次。 甚至有的时候他从游客型变成消费型,可能都是需要十来次,一二十次,都有可能。这就是我们从整体上来看,咨询的思路和脉络是这样的。

那我们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具体化,处处都要具体化。不管你是聊话题还是确定主题了,还是目标,还是资源,还是行动,全部都需要具体化的去探讨。 而其他的更多的方面,在焦点解决里边,就不需要去更详细的去具体的探讨了。只是在这些大思路下,我们需要去非常多的具体化,尤其是他自己的对此的看法、想法,他的感受、他的打算、他的在乎,何以如此,我们都需要非常多的具体化,这些方面我们要很清楚。

具体化要把握一个原则:所有希望他能把事儿讲的更清楚的问句都是具体化。

具体化常用的句子、句型:“你的意思是?”“那你觉得怎么怎么样,能说的更多一点吗?”“能说的更具体一点吗?能举个例子吗?”“还有呢?”“咋回事啊,说说看!”  “怎么让你想聊到这个话题啊,能多说一些吗?”  “这一块还能再更具体一些吗?能多讲一讲吗?”  “能举个例子吗?能多说说吗?”  “你是咋看的?”  “还能更详细的说说吗?”  你们想到的各个方面,只要是把这个事讲的更清楚的,都是在具体化。

什么时候用具体化?

一是问题模糊

我们要有了解,问题模糊。因为在实际沟通的时候,讲话的时候容易用非常含糊的、笼统的字眼,就是说的非常笼统。他又往往是用一个词来概括的。我们可能都会用一句话问怎么办,问孩子不上学怎么办,孩子老玩手机怎么办?孩子内向怎么办啊?就是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问句,你说我们怎么回答,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对吧?

如果做咨询的时候怎么办?如果做咨询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具体化,我们就需要请他讲的再多一些,孩子不上学,能说的再多一些吗?就是你要先简单的重复或者说摘出来他这句话的几个关键字儿,然后再去提问。 注意这个小细节。因为如果你直接问能说的再多一些吗,或者直接问能讲的具体一些吗?他会感觉不舒服啊,因为他感觉你好像有点在责备他的意思,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啊。所以为了显示我们对他是非常重视的,我们是关注他这个人的,我们就需要先简单的重复它的关键字,不要重复太多。 但是你一定要重复关键字,然后再接着发起新的提问。我们在约练的时候也要注意如此啊,不要直接只问问句,对他说的话没有任何的回应,那样的话他就感觉不舒服。有所回应,然后再发起新的提问,他就会感觉还比较好。 然后他就开始有新的一些思考,然后可能就会出来。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也会问题模糊。那其实一旦把问题能具体化去说清楚的话,我们会发现问题可能根本就没有那么严重。当我们把问题模糊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很多的情绪,尤其是很多的担心,焦虑,我们会把这个问题给放大,扩大,我们就感觉很难啊,我们就不想碰,甚至想都不想。 但是这个事儿又非常的影响到我们,我们既不碰又不想想,但是我们心里有疙疙瘩瘩的,天天受影响。我们好多时候好多人在遇到事的时候都容易如此,因为我们会下意识的把一个困难给放大,给扩大,把我们的状态不好的状态也给扩大了。 那这个时候其实需要的就是一个具体化,通过具体化去澄清本身就会对他起到帮助的作用。他就发现原来我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我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个事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那么可怕。但他自己想的时候是不行的。他自己想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从这个一些问题里边给滑过去,他下意识的就滑过去了,有盲区。 自己想的时候想了很多遍,可能到这儿他就他就不行了,到这儿他就不行了。那咨询的时候呢,咨询的时候我怎么就有效果呢?怎么就会想呢?因为咨询的时候有个人真真正正的在你旁边在问你呢,他在等着答案呢,你可能就会不得不或者说你下意识你就开始去思考。 因为他在问你嘛,他在问你的时候跟你自己想的时候不一样的。你自己想的时候,你不想就不想了啊,然后没有答案,就没有答案了。但是别人在问你,尤其有的时候,他还追问你,这一块能说的再多一些吗?因为他态度还很不错,你都不好意思不想啊,他很好奇,他的眼神都透露了对你的好奇,可想了解更多啊,然后让你有感觉安全,你就会你就会去思考,你就会开始去讲这件事情。 那么在讲的过程中,越讲越会啊就是一通过具体化啊,越讲越会发现,这件事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呀。我本来以为我最近烦死了,怎么烦了呀?因为我感觉我人生但是很糟糕啊,然后都没有什么指望了,完了,反正这辈子都完了,再去聊怎么怎么就感觉这辈子都完了呀,因为我一无是处啊,我啥都干不成。 然后再慢慢去聊,聊着聊着发现原来其实只是工作这一块儿,只是工作这一块没有干好。然后把这块问题给泛化了,就认为自己啥也干不成,然后就进而推论到自己这个人的能力不行,自己这个人一无是处,既然自己一无是处,所以这辈子就完了,他就一步步在扩大这个东西,然后想的就越来越糟糕了。 从最开始那个事,就扩大到自己的整个人怎么怎么样。然后就联想到未来多糟糕。整个人都没法活了。所以通过具体化,可能慢慢就找到原来只是工作的时候有一些事没做好,并且他其实其他的事儿可能做的还不错,只是这一两个事没做好。 然后被领导说了而已,应该跟他一步步具体化。聊到这儿之后,他可能就能看到很多的东西,原来我只是这些而已,其他的其实还是不错的。并且尤其这个时候,你再跟他去好奇,他做的不错的地方是怎么做的,他就会发现,原来其实我还是不错的啊,我还是挺好的,我还是可以的,还是ok 的。 他的力量就会出来,他的自信心、掌控感等等就会出来。你咨询就这样就起到效果了呀,就是通过具体化一层一层一层一层慢慢的弄清楚了很多的东西。他就会发现原来他没有那么菜,他没有那么差,没有那么挫。这就会对他带来帮助,抽丝剥茧去好奇,去澄清,而不要想着我怎么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当你抽丝剥茧去澄清,去好奇他在说什么的时候,尤其是到后边,在他的成功经验,在他做的不错的地方,更详细的去探讨的时候,这本身就会对他有更多的帮助。我们只需要负责好奇就好了。

二是过分概括。

过分概括是指的就是他把一件事上升到所有都是如此,我啥都不行,我就是一个笨蛋,反正我这个人就完了等等。 这些词语我们都要跟他去具体化,去做详细的探讨。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可能也需要提醒自己,我们是不是有类似的情况,我们是不是也会因为某一些点没有弄好,然后就给他过分概括了。

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不是那件事本身,而是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看法。 而我们的认知又受我们的视角影响,我们的视角,就是我们能看到哪些东西,看到的面向,这些都需要通过具体化去详细的交流,我们焦点解决其实就是给我们提供在做咨询的时候,给当事人提供更多的视角让他去思考,让他不是只是单纯的从他自己的角度去看,而是从更多人的角度,尤其重要他人的角度去看。或者说不只是让他从过去的糟糕的状况去看,而是让他从过去的成功的经验去看,不只是想到未来的糟糕的一个结果,而是让他更多的去想象他的美好的未来。不是只是让他看到他没有得到的部分,而是让他看到他已经得到的部分等等。这些都是在扩大他的知觉,让他看到更多的视角。然后他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他的认知发生变化了。接下来他的情绪,他的行为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会怀疑,我跟他聊一聊会有变化吗?怎么聊,通过一些谈话去聊一聊,他就有思考了呢?或者说有时候聊的时候,好像我都没有说什么,他怎么就有变化了呢?咨询怎么就有效了呢?因为有你在,或者说有的时候,你通过这些问句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 然后他就起作用了。那有的时候你一句话没说,怎么就起作用了呢?或者你几乎没有说话,怎么就有效了呢?因为有你在,还是因为有你在,如果你不在的话,他是没有办法那么长时间的去自言自语的去做很多的思考的。 他可能想过两句,然后他就跑神了,他就不想了,他就做别的事去了。但是因为有咨询师本人在场,哪怕没说话,他可能照样会比较在状态。然后自己去做很多的思考,这就是咨询师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所以哪怕有的时候你没有说什么,照样对他是有帮助的。 那你说我不去问他,他就不想了吗,你不问他好多时候,他真不想,他真没有想到,尤其是你往哪问,往哪个方向问,他可能就会容易往哪个方向想,往哪个方向去思考。

所以我们的问话就很关键,你是积极取向的问话,还是问题取向的问话,就是我们解决取向、问题取向就很重要。 所以我们需要去训练的就是我们这些思维模式,然后让我们的文化能给当事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帮助。

三是概念不清。

我们概念不清,就轻易的贴标签。他其实在生活中会经常被贴标签,尤其是那些好像懂,但其实又不懂的人,最容易给别人贴标签。 有的学员他刚刚开始学,尤其是听变态心理学,然后听完那些症状之后,在生活中他就很容易给别人说,你这个是不是抑郁症啊,你这个有点像强迫症啊,之类的话,这些就很容易导致概念不清,容易给别人贴标签。 所以我们学心理学,我们说话要非常的谨慎。

如果在做咨询的时候呢,他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他自己。因为概念不清,往往都是指的是他在描述他自己这一块儿。 那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我们就需要去具体化。请他讲的再多一些,尤其是找到他的例外,他说他自卑,我们去跟他慢慢聊的过程中,可能去可能就会发现他并不是什么时候我都像他所说的有自卑的这些情况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跟他去好奇。那你那个时候怎么做到的呀?你当时怎么做到能直接勇敢的站到台上呢?然后在别人都不敢的时候,你是怎么敢的呢?就是看到他并不是那样的时候,然后去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那这样的话就会打破他的这个标签,打破标签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就是通过具体化去找到他的例外,找到他不是这么的时候,但是前提是你不要上来就否定他,说他不是这样的,你肯定不是这样之类的话,而是先接住他。他既然这样说,那我们就相信他这样说是有他的道理的,让我们就好奇就好了,就好奇那你怎么认为你是一个自卑的人呢?能说说看吗?他就感觉你比较重视他的话,关注他这个人,他就愿意说,讲他的事情。我们就认真的听,也不反驳他,就认真的听他说,然后去理解他的感受,共情他,共情他在这些事情里边那样的感觉。那是当他感觉自己是自卑的时候,那感觉是相当不好的。然后让他讲啊,他讲的过程中,这个词语就被摊开聊了,摊开聊才能有机会去看到更多的东西,就是他的例外。 他的例外往往是蕴含在他的问题之中的,而他的解决又蕴含在他的例外之中。所以他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去聊的。

八、参与性概述 

参与性概述他是随时都可以用的一个技术,随时都可以用。当然我们更多时候用的一个话题聊的差不多的时候,或者这一次咨询要结束的时候用的是多一些的。因为有好多西方的东西传过来之后,我们要看情况,结合我们的本土的文化。但是到最后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总结反馈环节。总结反馈环节里边其实也就相当于是进行了参与性的概述,虽然我们的总结反馈环节里边写的是赞美桥梁建议,但是主要的其实还差不多,还是将这个大概来访者怎么回事,来做一个总结反馈,然后给予鼓励。大概还是做这些事情,但是他在前边也都是可以去用的。参与性概述随时都可以用,而影响性概述,它一般是在中间或者结束的时候用,但是参与性概述是随时都可以用。

1、什么叫参与性概述?

就是内容反应,还有情感反应,他俩结合到一起,就是参与性概述:通过刚才听你的描述,你这段时间在工作上,然后出现了什么什么样的状况,对此你是有些担心和焦虑的,这就是一个参与性概述。 因为首先说了他讲的什么事儿,对他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然后接着也反馈了他的对此的情绪情感合到一起,这就是参与性概述。如果只是对他的事儿,他说的内容进行反馈总结,这是内容反映。如果只是反馈了他的情绪情感,那么就是情感反应。 但是合到一起就是参与性概述,我们在咨询的时候是要有这些的。因为你有这些才能反馈给他,才能清楚他是不是这个意思,主要的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如果他感觉足够的安全,他对你也是足够的信任。那么他想到什么他就会去直接说出来,不然的话他就会有很多的顾虑,他就不会说出来,他很多顾虑不会说出来的话,那我们在帮他的时候,可能那就很难深入进去。我们需要提供的是一个安全的、稳定的、稳固的、温暖的、欣赏的等等这样的一个氛围。我们起到的就是一个容器的作用,就这样的,因为这样的话他才会更多的跟你去表达他的想法,然后才会联想到更多的新的思考,不然他会有顾虑的情况。 他就不说,他遮遮掩掩的,很多就很难讲透。

关于参与性概述,其实不主张我们用的太多,尤其是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重复来访者说的很多的话,因为这都会给来访者带来干扰,倾听的原则上,可说可不说少说或不说,可问可不问少问或不问。

通常的做法就是抓住他这一段话的最后的几个关键词儿或者几个字儿,然后顺势就往下问,但也可以用一两句话把前面的简单的概述一下就行了。然后接着就往下走了。因为人家说的很清楚,人家理的很清楚,干嘛非得要说那么多东西呢?那样的话等于反而在扰乱他的整体的思考。所以有的时候就会沉默、停顿。

在咨询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看透不说透。哪怕你看的再透,你感觉他的问题关键点你找到了,你非常清楚他的问题的关键点在哪。但是也不要那么直接的明显的就赶紧去表达出来。因为那样直接的明显的表达出来的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人家接不住,接不住的话,他就落荒而逃了。所以看透不说透,慢慢的陪伴就好。

那直奔主题给他讲出来不就好了吗?如果那样有效的话,他就不需要来做咨询了。 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给他直接说过的,跟他讲过很多的道理的,或者直接就说到他的痛处,他的原则,他的关键点在哪?他接不住。所以我们不需要更多说,不需要去给他去讲出来,除非是他自己意识到了,那当他自己意识到的时候,是他的东西出来了,是他的内驱力,他自己内部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给他讲的东西,然后他就能带来改变。

不管什么学派,管你是做咨询还是在生活中去跟什么人沟通,尊重都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们在问的时候其实都是软化的语言在问,我们都是好奇的在探寻,而不是说让他一定要说,我都是问,能说一说吗?那这一块儿大概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或者说我似乎注意到什么什么,我好像怎么怎么怎么样,就你的态度上,你的态度是非常的好奇的、谦逊的,而不是说你就要求他就怎么怎么样。 嗯,那样的话他就感觉很不舒服,他就不愿意去更多的去表达出来他的东西了。我们的态度非常非常的重要。

因为所有的最后都是回归到人,回归到人本身,学心理学,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哪个学派回到最后都是人。因为我们做的就是人,人心嘛,两个人,一个是你这个人的修炼程度如何啊,另外一个就是他这个人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最后就回归到这两个人上面去。不管你学再多的学派,再听再多的课,那些不足以让你有什么太多的炫耀。你要去思考的是在这两个人上,你是否有更多的变化,就你自己这一块,你的完善程度是否越来越好,你这个容器是否越来越稳定,稳固越来越大,你的情绪状态是不是越来越稳定。你是不是越来越接纳,越来越欣赏与好奇,你越来越能接得住更多的东西,这是你的人这个完善。另外就是你是否越来越把来访者这个人放到第一位,更多的关注啊他的感受,他的想法更多的给予尊重。每走一步都有意识的去问问他怎么样。他的希望,他的打算,他接下来是否愿意往前走,还是像我们以前刚学了一些技术,就想着我怎么用这个技术推着他走,怎么用这个技术让他有思考。就是这两个人这一块,这些我们是不是有更多的变化啊,最后都回归到这上面去。 你这个人没有很好的完善,你怎么去帮他呢?啊,你怎么去接得住他的话呢?你不关注他这个人,你的技术再好,他又怎么会让你用呢?他感觉不舒服,他感觉他不安全,然后他就下意识就会保护自己,那就不跟你说更多,人家就不理你,你问他是啥,他就跟你说不知道。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做思考,我是否有关注这个人。因为人下意识的就希望别人能关注自己。我们下意识的会对别人有期待,尤其是重要的人。那我们做咨询的时候,咨询其实在那个时候也是我们啊非常重要的人。 所以我们下意识的就会对咨询师有期待。

影响性技术里边,说实话有很多,很多我们都不用,焦点解决学派很多都是都不用。但是也不是说绝对不用,我们有的也会用一点。你像面质,我们也用面质,我们用什么面质呢?温和的面质,在焦点里边也有,你像那个自我开放,我们不主张自我开放。 创始人开始就不主张自我开放,但是你也不是说绝对的不能自我开放。情感表达,情感表达其实也属于自我开放的一种,虽然他给他单列出来的一种技术。情感表达其实也属于自我开放,情感表达就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也很开心,我也很高兴,我也为你感到骄傲,这些都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属于自我开放。

我们这些都要讲,虽然我们不怎么用,最起码我们要弄清楚他啥意思。我们得知道有这些技术,因为我们并不是说都要局限在焦点解决的思维里边。我们学一个学派,并非说都要局限在这里边,绝对不要局限在这里面。我们需要跳出来看,然后再深入进去学,那就是跳出来看这个学派,然后再深入进去学。

这样的话,你就能理解的更透。因为很多学派其实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甚至不同的学科,都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可以让你对这个学科,让你对这个学派有更深的理解,他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该练的功不练了,那你接触别的,然后导致你整个人其实心乱了,这样的话反而成长是更慢的,因为你不练功了。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学心理学也是如此,学再多的技术,听再多的课,不去练功到头一场空。你知道的理论倒是不少,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你的能力就是出不来,做咨询做不好,不会做,讲课讲不成,其实都是因为没练功。

所以不管你在学什么,一定要记得练功,听、说、读、写,始终持续,持续进行着。你太忙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坚持全部,那最起码你有一部分是始终在坚持,用数年的时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持续的坚持,然后你才能学的非常的好。因为老师的东西再好,那是老师的东西,那不是你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盘筑基2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