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年级不重视分数,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到了高年级怎样了?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核心素养、学科融合等等是如今各类学校的名号,有时候甚至直接告诉家长“一二三年级不必在意分数”,今天暂且不说“一二三年级不在意分数”背后的真正原因,且想一下如果真的不在意,等到高年级,这些孩子会怎么样呢?

一二三年级不重视分数,后面学习很好,后来居上的到底有没有?

有。

第一类,天资聪颖型。天资很好,前几年非常好动,考试不愿意往上面写,但是都会。后来某个契机出现,忽然懂事了,分数就很好了。智商很高的人本来人群中数量就不多,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概率,兼具智商高而又如此特立独行的孩子应该少之又少。

第二类,坚韧不拔型。一二三年级成绩都不怎么好,但是孩子有很好的上进心,一直在努力,量变成质变,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类孩子数量并不多。苏东坡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类孩子属于越挫越勇的类型,踏实肯干,一旦获得成绩上的大幅提升,会建立人生基本的自信,以后也有很好的发展。

我在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都当过老师,亲眼目睹的一二三年级成绩不好的孩子后来的发展趋势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

1、习得性无助

每次分数都不高,让孩子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简单讲,就是认为学习不是自己擅长的,处于半放弃或者完全放弃的状态。上课时候,老师经常发现这部分孩子的眼神不是聚焦的,是涣散的,只是来学校当作日程,却始终不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

2、自信心缺失

这种孩子与成绩好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不只是在课堂上,成绩好的孩子满满自信,举一反三;这部分孩子有明显畏难情绪,回答问题音量较低,只能答出部分答案或者答不出。

3、作业“忘记带了”

经常不交作业的往往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大部分时候会说“忘记带了”,追究起来,忘记带了的比率是少数,其实很多时候是没有做,为什么没有做?

第一种情况是习得性无助,怕做不好,失去了独立思考,要等着老师讲,被动学习;第二种情况压根不会,看着题目,大脑一片茫然,不会做。

如果直接说“没做”,那么会挨批评,于是宁可撒谎,说“忘记带了”。

4、“人以群分”

成绩不好的孩子需要心理安慰,等到高年级老师就会发现,这部分孩子会经常玩到一起,所谓“人以群分”。玩到一起之后,往往会商量怎么样逃避作业,怎么样偷懒,什么时候约在一起到游乐场玩,玩得很晚了编造一个什么谎言瞒哄家长……

5、课外书落满尘灰

现在无论哪个学校,都会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尽管给出的书目不一定合适,但无一例外,都是重视的。成绩不好的孩子到高年级一般不喜欢阅读,如果问他最喜欢的书,基本都是漫画书。因为前面基础太差,复杂一些的书真的读不懂。如今家长们都很舍得为孩子买各类课外书,老师推荐的或者书店推荐的都会买,但是这部分孩子却往往读个开头就无法继续,书就被束之高阁落满尘灰了。学习较好的孩子则是善于捕捉每个学习的机会,不但认真读了,还会做笔记了,还会写读后感了,收获越来越大。阅读跟不上,导致理解能力不足,在各门学科中理解能力不足都是致命的,年级越高,与成绩好的同学的差距越大……

6、很难管教的青春期前期娃

到四五六年级,这部分孩子的家长会有些着急,因为考虑到以后孩子要参加中考高考,成绩必须得抓,于是在家严格监督,但是孩子会有点懵懵哒,我考不好原来也没有人那么严厉批评我啊,为什么现在这样啊,加上平时有些娇惯,面对挫折承受力很低,心理上受不了,动辄玻璃心,这时候已经是青春期前期,叛逆心增长,管教难度加大。

7、家长经济压力无形中增大

因为成绩一直难以提升,家长不得不想办法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或者曲线救娃,希望上一些艺术特长班,以后通过艺术特长获得降分或者特招(其实名校招的特长生学习也很好,难度还是较大),报这些班的费用一般都较高,无形中家长经济压力增大很多。

8、个人理想不明确

成绩好的孩子在高年级的时候开始规划以后的人生目标或者理想,对于自己擅长什么还需要做哪些努力都有了解,有不懂的地方会积极向家长老师请教,会自己查资料,会多关注自己喜欢的兴趣领域。成绩不好的孩子此时比较茫然,加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很多岗位未来会消失,想到自己成绩不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我做的以上总结未必全对,欢迎读者和我交流。我把一二三年级不重视成绩的后果列出,希望引起家长和孩子们重视,未必每个孩子都是学霸,但及早干预,有利于孩子最初的人生自信的建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二三年级不重视分数,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到了高年级怎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