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情满四合院》被称作零宣传的“净心剧”。
由于文革的特殊时期,傻柱(何雨柱)作为一个敢作敢为、正直善良、擅长厨艺的青年,选择和一个寡妇结婚,雷人的是这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和一个婆婆,最终也没给傻柱生个一儿半女,使傻柱成了绝户头。
当初,傻柱的相亲事宜一个一个都是被他信任的秦淮如秦寡妇破坏,最后屈服于现实和秦寡妇结婚,累死累活地养活秦寡妇的三个孩子和一个婆婆。
好不容易,等三个孩子长大,傻柱又帮忙找工作,又贡献自己的房子给他们结婚。
除了为秦寡妇奉献,傻柱还养活、照顾四合院里的众多老人,他们都有儿有女,却没人赡养。
不仅如此,傻柱还因为没有自己的一儿半女,被许大茂这样的自私自利的小人骂绝户头。傻柱心里苦哇。
好在苍天有眼,傻柱救助过的初恋娄晓娥竟然在香港默默地为他养育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而且娄晓娥还貌美多金有见识有才能有事业。
生活在百般折磨一个好人时,真的就给不忘初心的他安排了奖励。
按说,傻柱大半生都在无私奉献,这时本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去往香港和唯一的亲儿子团聚,离开那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四合院众生。
但是,面对傻柱的犹豫沉思,四合院众生从老到小,挨个反对傻柱选择去香港找娄晓娥母子,对傻柱各种道德绑架。当然,他们表面是为秦寡妇,其实各怀自私目的,都为自己。
最后几经犹豫,傻柱选择了四合院众生,放弃美貌多金的娄晓娥,哪怕见不着亲儿子。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娄晓娥为了傻柱,相当于捐出了饭店,间接养着四合院众生,那一群除了过世的聋老太和傻柱以外,都曾直接或间接整治过她和她的资本家家庭的烟火味人物。
傻柱的选择和娄晓娥的处境,令观众十分愤慨,直呼傻柱脑残,大骂四合院众生是吸血鬼。
不得已,有人说这就是文学。还引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说过的话:只要戏里有一个明显的反派或正派,它就是一个通俗剧。相反,在剧中找不到一个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它就是纯文学。
其实,无论是通俗剧,还是纯文学,都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所谓的通俗剧里明显的正派或反派,就是现实生活的素描。而所谓的纯文学人物,善恶复合体,就是现实生活的雕塑。他们都是生活不同方式的真实反映。
傻柱处理事情其实很聪明,比四合院里任何人都聪明。但是由于他受教育有限,他的大脑理性认知有限。一切主要靠直觉感受,无法走出认知舒适区,达到认知塔尖。
以傻柱的认知,他必然选择秦寡妇,选择四合院众生。因为他的大脑里只有简单的道德,道义。为了道义,他愿意奉献,不觉得不公平,更不会认识到,他的一边倒式的奉献是纵容了人性的贪婪,剥夺了他人进步的机会。
当然,善良的傻柱并不是故意要剥夺他人进步的机会,他的认知都是原始知觉。人的原始知觉的特点就是,生活就是互相依存,人在被依赖中连接更紧密,更有安全感。
因为人群里包含喜怒哀乐贪嗔痴各种味道,各种各样的人,无论好坏灰白,他们都散发着腾腾热气,蓬勃的热血,这温度能迷惑人心,让人深陷其中,爱恨交加,不知不觉消磨一生。
而能力、才华、金钱,这都是冷冰冰的价值,是离常人很远的、不容易得到、更无法散发热气的存在。所以常人虽然仰望它们,却不愿意去付出努力,改变自己,以获得它们。
这就是懒人的特点。懒人在穷人堆里发善心,找存在感和价值感,对有钱有才的富人恐惧防范,对步入富人圈更深感无力。
所以,傻柱虽然渴望金钱美女,更需要儿子,但是,他说他害怕到了香港迷路。当娄晓娥苦口婆心劝说他去香港,融入富人圈,改变自己的思维时,傻柱的心瞬间受惊,发凉。
他感到自尊被践踏了,娄晓娥让他改变思维,不就是否定他现有的思维和见识吗?不就是否认他傻柱这个人吗?哪像人家秦寡妇,伺候他跟伺候大爷似的。
傻柱的自尊很薄弱,也毫不自信。他这样的人,女人只能呵护顺从他,哪怕只有言语态度上的顺从,实际把他剥削得渣都不剩,他也乐意。所以,虽然娄晓娥只是婉转地言语挑战,实际奉献了一切,他也会远离。
不得不说这部剧的作者十分了不起,他深谙人性,懂得心理。
最后,当四合院变成养老院时,娄晓娥的母亲也回来了,这个曾经被批斗,如今不得不尽释前嫌的老太太也住进了这个喧嚣的四合院,尽管人心还是那么复杂,但人群更喧嚣,也更有人气,有温度。
上了年纪的谭老太太(娄晓娥的母亲),打拼了半生,如今年老体衰,精气神日渐减少,因此那种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去创造更多财富的理性也没有力量维持,人的原始知觉——感性,重新恢复。
是一幕幕现实教育了娄晓娥,傻柱和自己不是一路人,他和秦寡妇、和四合院众生才是一路人。所以有智慧有见识的娄晓娥不再执着,她放开过往,回归现实,回到自己的轨道,支持傻柱,旁观生活。
生活是常态,但生存需要理想,需要奋斗。人各有造化,只能让适合奋斗的人去奋斗,适合生活的人去鼓捣生活。不然,生活者少无所依,奋斗者老无所养,也不是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