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读书史,我竟完全想不起最早是从什么时候看得什么书。印象中,父亲喜欢看书。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晚上父亲都会捧着一本厚厚的大部头抵着煤油灯入迷地看。后来,大姐和二姐也是如此。
记得那年那个下雨天,我们姐妹四个都没出去。于是我们分组做游戏——分书。
我和大姐一组,二姐和三姐一组。大姐十一岁,上三年级,已经攒了厚厚一摞课本。所以我有满满一书包的书。
二姐才上一年级,只有极少几个课本。所以,能分给三姐的书只有一本。我清晰地记得,小小的我,得意地拖着满满一书包的书,那种昂首阔步的骄傲,至今仍让我会心的微笑;回头看三姐,小脸都扭成核桃状了,似乎要哭。
三姐的深深的沮丧在二姐后来发表什么“少的更宝贝”的言论也并没有改变。
那简直是我人生中少有的胜利啊。
就是这样一种潜移默化对书的喜爱,培养了我读书的习惯。
一年级时,小红本的《毛主席语录》是我的宝书,我天天都要揣在兜里的。
后来,看到一本《红楼梦批判集》,我也打开看看。生疏的政治术语让小小年纪的我非常不感冒。现在想来是有点小遗憾的:要是当时收藏起来就好了。
三年级时,从二姐手里拿到一本琼瑶的小说《寒烟翠》,曲折的爱情,跌宕的情节,简直让我如痴如醉……我至今对里面主人公的爱情模式记忆犹新,甚至骨子里也有一种受虐倾向。
四年级时又读到《一帘幽梦》,更是直接影响了我的爱情观。成年之后很多年,我一直在寻找费云帆那样的理想恋人——帅气、多金,体贴,像父亲一样……。
现在我后知后觉到可怕,小孩子读书是应该有个先后的,如果在不恰当的年龄看了不合适的书,甚至对他(她)的人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我即是一个例子。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书本误我”!
再后来,我开始看能找到的一切“大书”。那个年代哪有什么书啊?不过是像《金光大道》《艳阳天》《香飘四季》《铜墙铁壁》之类的。对当时的我来说,只要带文字、带情节的书都是好的。能看书,我就是满足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台湾的言情、武侠小说引进大陆,并且在我上小学时就到达我的手里:琼瑶、岑凯伦、金庸的书,这些书对上小学的我形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所以说,在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形成的时候最好不要看这种“成人的游戏”。
但是那个时候我别无选择。
上四年级时,中午放学回家,我捧着一本厚厚的岑凯伦的言情小说在看。老父看见了, 一把抢过去,“嗖”一下给扔了,然后气哼哼地下地干活了。
他走后,我每个房间找啊找啊找啊找,最终在高高的衣柜顶上找到了。父亲的力气真大,反对我读“大书”的决心可见一斑。
中学时,有一个要好同学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套武侠,不记得是谁的了。她愿意给我看。但是,每天只给一本,说是怕影响我学习;而且放学后,才能给。我每天早上还给她书时,都要嘱咐好几遍下午时一定别忘了给我带书……
那时,我的学习成绩是级部第一名。而且性格开郎、活泼。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同学讲书。而且给要好的几个朋友分别起了书中女侠的名字……
现在回想起来,那青葱的读书岁月,温暖了我年少无知的心灵。虽然因为没有人指导,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我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磕磕绊绊一路走过来,而且至今也还在读书。这样一想,觉得自己还挺幸运。
不管怎样,有书相伴的我,是幸福的。
齐帆齐第8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7篇,读书主题写作1306字,累计1284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