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187天/《幸福的勇气》完结

>> 真正的修行,首先是放下对于恒常的追求,坦然接受无常的发生。

>没有足够的勇气,请不要跟我说你渴望幸福。

>> 关于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喜欢这样讲,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 要去关心“他人兴趣”。不可以仅仅是远距离地观望。必须亲自投入其中。没有投入其中的你只会高高在上地批评“那不合理”“这有毛病”。这种做法既没有尊重也不可能有共鸣。

>> 为了给与理想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所以就把自己的过去涂成灰色。想要把原因都归结为“都怪那个学校”或者“全因为有那样的老师”之类的托词之上。并且,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 在铁路轨道上玩的孩子也许并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孩子也许并不知道这样做会打扰别人。其他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从某人“不知道”这一点开始思考。对由于“不知道”造成的错误加以苛责你不觉得很不合理吗?

>> 假设你的手上拿着刚才的三棱柱。青年:三棱柱?哲人:是的。一面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面写着“可怜的自己”,最后一面写着“以后怎么做”。

>> 贯彻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倡的“横向关系”的是协作原理。不与任何人竞争,也不存在胜负。与他人之间即使存在知识、经验或能力的差异也没有关系,与学业成绩、工作成果没有关系,所有人一律平等并且尽力与他人协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才有意义。

>> 如果人可以像马一样驰骋,那就不会发明出马车,也不会发明出汽车。如果人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那飞机也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如果人有北极熊那样的毛皮,就不会发明出防寒服。如果人可以像海豚一样擅长游泳,那肯定也就不会有船和指南针的出现。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 哲人: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青年:那该怎么做呢?!哲人:唯有一个办法——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 哲人: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青年:这根本不可能!正因为我们自己无法树立自信,所以才需要他人的认同!哲人:恐怕这是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气”吧。保持本色即可,即使成不了“特别”存在,即使不够优秀,也依然有你的位置。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

>> 哲人: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 你这种不幸者提供的救助无法脱离自我满足的范畴,根本不可能让任何人获得幸福。实际上,你虽然积极投入救助孩子们的事业,但自己依然身处不幸之中。你所渴望的只是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倘若如此,再怎么研究教育学都没有意义。首先你应该用自己的手去获得幸福。

>> 假如宇宙中只有“我”一个人存在,那会怎么样?恐怕那将是一个既没有语言也没有道理的世界。既没有竞争也没有嫉妒,但也没有孤独。因为只有存在“疏远我的他人”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孤独。真正“一个人”的时候,孤独也就不会产生。

>> 关于分工,阿德勒这么说,“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也就是说,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就是信赖;然后,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就是这样的三段论吧?哲人:是的。在基于信任的工作关系中,教师无法尊重学生,就像现在的你一样。

>> 特蕾莎修女被问到“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她这样回答,“回家之后请善待家人。”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也是一样。不是为世界和平做什么,而是首先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这样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信赖总有一日足以平息国家间的争斗。

>> 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

>>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必须做命运的主人。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

>>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

>> 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打卡】第187天/《幸福的勇气》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