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读后感

前几天女儿放学回家,带回来一本《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说是借同学的。我看了一眼,估计是蛤蟆占据了关键词,关于动物的嘛,想着是一本儿童读物,就不再去管她。但是,好几天过去了,这本书看着只是轻轻的动过,就放在了桌子一边。我又看了一眼,反而觉得看心里医生是关键词。这么大的题目,怎么在一个小学生中间传阅呢?疑惑间,拿起来在手里随便翻了一下,书里的排版和字体给我的感觉是小学生读这本书有点吃力。随即就有了,我先来读读,算是给孩子把把关的想法。

说干就干,当天我就读了起来。一页页翻过去,我越来越感到读这本书的意义与内涵。《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罗伯特戴博德著,英国罗伯特 戴博德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他写这本书是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些启示。

作者让可爱的动物们纷纷上场,让读者一下子就把心情放松起来,也许这就是人与动物共存的温情,那些可爱的动物总能带给人快乐轻松的心情。我想,这样安排书中动物是作者作为心理学咨询师特意为之。

蛤蟆作为主角,一位抑郁而求医的患者,文章给读者的感觉,总像是陪伴蛤蟆的家属,不由得为蛤蟆的病想着医生苍鹭下次约谈会谈什么而吸引不断的去读下文。我们边关心着蛤蟆的变化,边想着苍鹭医生指导的意义。谈话虽浅显易懂,但蛤蟆每次离开医生苍鹭时都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意识。蛤蟆看了十次医生,读者也陪伴蛤蟆也去了十次心理咨询室,每一次也有一次带入感的思考,感同身受是看这本书最直观最易懂的表达。

蛤蟆由一个抑郁的心理到有活力的生活变化过程,在咨询室里也让我学到了心理学上的三个概念,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这个状态就像医生苍鹭说的:“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这就是人情感的初始形态,它贯穿整个人生。就像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父母自我状态

文中蛤蟆许多的谈话细节,一度像针扎一样刺激着我的心灵,比如在谈到他父亲时 ,他说父亲总是在批评他、责备他,慢慢地他也会认为,父亲永远是对的,他永远是错的。还有母亲和祖父给他的印象。使蛤蟆感到亲人的影响已经主宰了他的人生。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可想,成年多少行为是从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中学来的。

成人自我状态

只有在这个状态里才能学到自我的新知识,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通过咨询,让我们清楚的看到蛤蟆的情感成长历程,看到为什么父母和獾的行为给他带来了创伤。蛤蟆之所以抑郁的原因。我作为患者的陪同亲属,我想接下来应该是治疗过程了。这也使我又学到了心理学上的知识,人生坐标:1、我好;你也好。2、我好;你不好。3、我不好、你好。4、我不好;你也不好。

人生坐标,用医生苍鹭的话来说就是一旦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就是把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苍鹭用举例子、做游戏的方法让蛤蟆明白这个自证预言的过程。从而达到了成长的自我状态。

合上书,我脑子里还回旋蛤蟆看病的整个过程。蛤蟆从开始有依赖医生苍鹭指导,到思考行为,到脱离医生,走到了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活,用了十次看医生的时间。这十次每一次都像对情感抽丝剥茧的梳理,像对身体的一次细细的检查。从而使我们明白,这本书不仅仅向读者普及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更提醒作为生命本源的我们从一出生,都需要呵护,浇灌,尤其父母的自我状态,多么令人深省,它是每一个成为父母及将要成为父母的行为警示,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愿天下父母都有让孩子幸福的能力!而卸下父母角色的我们读这本书时,让我们有在情绪不良时,应有修复情绪的能力,这就是书中说的成人自我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