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天平山


曾多次登天平,终究都不是在枫叶最美的季节,近在咫尺,一直以没能亲眼看到漫山红遍的景色,引为憾事。

天平山素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 201 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南连灵岩山,西北通花山、天池山,为灵天白一线诸山中的最高峰,顶平正,可聚数百人,故名天平山。

初夏,这个季节是看不到火红的枫叶的,但天平山下的公园中,树木花草、楼台庭阁、池塘春水,有着一种自然与人工相谐之美,呈现出它另外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

苏州天平山是江南著名旅游胜地,素以清泉、怪石、红枫“三绝”称著江南。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乾隆皇帝等名人,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游记和遗迹。走进景区大门近百米处,矗立一石牌坊,上面题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的佳句。门楣上的“天平胜迹”四个大字是出自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范敬宜之手。

景区大门正对着的是范文正公忠烈庙,为1989年纪念范仲淹诞生1000周年时新建。仪门上悬"第一流人物"的牌匾,两侧为碑廊,进门有方池。殿内有范仲淹彩塑坐像,两壁分列其四子之石刻像,殿内悬"济时良相"、"学醇业广"匾额。

祠堂里寂寥无人,微风掠过,庭院中的空气更加清新。范仲淹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经略西域,就使西夏闻风丧胆。文也能写下了《渔家傲》这样苍凉豪迈的词,在花前月下的宋初词坛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其实真正让人钦佩的,恐怕还是其先忧后乐为天下苍生的情怀。

公元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要求写下了《岳阳楼记》。他完成这篇传世佳作的时候,自己却从未去过岳阳楼。当时他只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的一份《洞庭晚秋图》和一张重新修复的岳阳楼图,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一气呵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这篇文章的结尾。

出范仲淹纪念馆,是天平山三绝之一的红枫林。天平山的红枫,植株高大,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的。看那一株株枫香粗壮挺拔,主干高达10层楼房,要两三人才能合抱。这一棵棵饱经沧桑的枫香树,无不呈斑驳老状态。这些看似老态龙钟的古枫香树,却都是生机勃勃的,枝叶繁茂如盖,树顶却一片葱绿,不看树牌介绍,真令人难以想象它有这么大的树龄。

春去秋来,陪伴它的不仅是那些温曦的美色,还有鸟鸣、石岸、夕阳、锦衣……

放慢脚步,我一路找寻着古人遗迹。古枫环抱下的“御碑亭”飞檐戗角、古朴典雅。亭中矗立砚石御碑文,由乾隆皇帝亲自撰写。我注目凝视,一笔一划,纵横沟壑,皆是人间存在过的痕迹和故事。

碑身四周分刻着乾隆四次临幸时所作的四首五言诗,诗的内容主要是范仲淹的一些赞扬褒奖之词。

树木愈来愈多,层层叠叠的建筑映入眼帘。地势开阔的南山麓,古色古香的“天平山庄”涵盖了高义园牌坊、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鱼乐园、宛转桥等。

院落杏墙黑瓦,清泉石趣,悄然自重,又不露声色。山庄中堂悬有一联:“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把山庄具象与文人吟咏的景致和情怀一一收纳。淡泊典雅的惬意隅境,契合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心思,溶解着他们内心一种隐逸的观念。

山脚下的天平山庄,为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天平山庄背依天平山,面临十景塘,整个建筑,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各自相对独立。各部分均用廊庑相连,迂回曲折,高低错落。所以,天平山景区亦很具苏州园林之特色。这儿山、水、房、树,相映成趣,环境清幽,景色秀丽而开阔。因而古人形容为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山庄外有一水池十景塘,池周林木葱郁,富有“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池中曲折的宛转桥卧居水上,走在“宛转桥”上俯视水中倒影,亦成景观。在这里,可一览天平山的全貌。塘南有接驾亭和乾隆帝御赐"高义园"汉白玉牌坊。

历史的文化风云随即堆涌在一起,却又毫无稠厚、刻意的感觉,不会在心里生出一种疏离而无法感知的真切。细想,这山水草木,倘无古人墨迹,便如失了思想一般。唯有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方可吞纳天地灵气,涵生情操胸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夏的天平山)